本文主要针对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读后感,论语 述而篇和述而篇读后感等几个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对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读后感有一个初步认识,对于今年...
读后感
《论语述而篇》中经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这当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一章简短的经文道出了圣人至高的道德境界,一个人在穷困时,还能乐在这当中,这已是让人仰视的境界了,更何况外物富贵的诱惑又在眼前,不动于心,更是让人敬仰。圣人之心之行是吾辈终身学习的楷模,虽不可以及也要努力践行之。
《论语·述而》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还有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讲述以下哪些方面的主要内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这当中矣;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了解老之将至;三人行必有我师;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还有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论语述而篇》中。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孔子说:奢侈豪华就可以显得不谦逊,省俭朴素则会显得寒伧。与其不谦逊,宁可寒伧。
在这章经文中,孔子向我们讲述了节俭能养德,奢侈则败德的事情。奢是奢侈的意思,因为物质上的奢侈,比较容易让人变得贪婪和骄纵,日后定会招致灾祸。俭有不够,固陋之义,过于节俭会使人显得寒酸,容易遭人讥评。奢和俭都不满足中道。但是,奢和俭相比,其危害会更大一部分。因为这个原因,若在二者当中做出选择,宁俭勿奢。这是孔子的答案,也是对我们的教诲。
《论语·述而篇》是《论语》的篇章之一,共涵盖38章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有点多的篇章之一,共包含六方面的主要内容,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还有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论语·述而》涵盖以下哪些方面的主要内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这当中矣”;“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了解老之将至”;“三人行必有我师”;“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还有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论语·述而》出自《论语》,共涵盖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有点多的篇章之一。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还有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它涵盖以下哪些方面的主要内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这当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了解老之将至”;“三人行必有我师”;“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还有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原文
7.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7.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7.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可以徙,不善不可以改是吾忧也。”
7.4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7.5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7.6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7.7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7.8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9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7.10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7.11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7.12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7.13 子之所慎:齐,战,疾。
7.14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了解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7.15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为也。”
7.16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这当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17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7.18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7.1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了解老之将至云尔。”
7.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7.21子不语怪,力,乱,神。
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23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7.24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7.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7.26 子曰:“圣人,吾不可以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可以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7.27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7.28 子曰:“盖有不了解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7.28)
7.29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7.30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7.31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了解礼?” 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7.32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7.33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7.34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可以学也。”
7.35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7.36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7.37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7.38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孔子是中国政治思想史最伟大的人物,从孔子启动,中国政治思想进入了体系完备的时候代。孔子针对中国政治思想奉献在于,他系统地整理,继承和丰富了以往的历史遗产,创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他与弟子的言论集《论语》一书中,另外、孔子编定的"六经"也反映了孔子的基本政治思想。孔子建立了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这当中涵盖哲学、伦理、政治、教育、经济、历史、文学、美学等多方面的主要内容。他是通过"述"与"作"两方面的工作形成的,"述"是他把周之前的古籍文献作了系统的整理,编写删定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作"是孔子自己的著述,主要是《论语》。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体是仁礼学说,仁与礼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范畴
1、有关仁
仁的概念,孔子之前就有,春秋前期大家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于君主和仪文美德都称为仁。孔子继承了前人的观念,还把它发展成为系统的仁说。
什么是仁?孔子在《论语》提到仁有一百余处,涵义甚广,但其基本涵义有二:一是爱人。他的弟子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问题回答说:"爱人"。《说文》有一个解释:"仁,亲也,从二人",甚合孔子思想。仁,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要友善相亲,相互帮。爱有差等。按孟子的说法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是先爱自己的亲,然后普及到民,再推广到物;是先已后人,先内后外,既有次第又有厚薄。这是一种从人"自然本性"出发的"仁爱差别"。
2、有关礼
仁的第二个涵义是克己复礼。在答复弟子颜渊时,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颜渊》)。"克己"是自觉地管束自己。"复礼"是一切言行要纳于礼。这里强调的是人的道德自觉,大家通过克制自己,达到自觉守礼的境界,达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视听言动都合于礼,这其实就是常说的仁的境界。
"礼"也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周公就制定周礼。不过,孔子则是从多方面进行论述的第一人。什么是礼?礼的含义涵盖两个方面:一是属于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相关规定。《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这是说,礼是治理和安定国家,夯实国家的制度和维护社会所需的规则和程序。孔子又说礼是"王之大经也"(《左传》昭公十五年)是进行统治的根本法规,治国之纲。因为这个原因,"坏国丧家亡人必失去其礼")。丢掉了礼,就要失去一切。可见孔子这里说的"礼"实质上是"社会规则和程序和社会制度"。二是礼仪上的相关规定,就是相关朝廷的祭祀、出征、朝聘,以至婚丧嫁娶,侍人接物到生活细节,按不一样等级、身分,都拥有不一样的礼仪规定,这叫"仪"。这里的"仪"实质上是"社会规则和程序和社会制度"的详细形式。
孔子觉得:礼和仪又是统一的,礼是根本的,仪是从属的,仪是礼的"节文"或形式,或者说仪是用行动规范和礼节的形式来夯实和反映社会的规则和程序和制度。因为这个原因,礼的达到既靠强制的力量,又靠习俗力量是内外结合,故此,礼又和乐相连。孔子,"克已复礼"其实是主张建立如周朝一样的"礼仪社会",即"规则和程序和制度社会"。
孔子主张礼仁结合,纳仁于礼,用仁来充实礼。这是孔子的创新。"有关礼仁关系,他觉得,仁是礼的内在精神,礼是仁的表现形式。仁是礼的最高境界,礼是达到仁的途径。就仁和礼的实质来说,仁,归根究竟,反映的是根本于血缘关系的人与人当中的仁爱关系;礼,主要是规范社会的政治规则和程序和制度。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注重仁和礼的结合,本质性是注重了人道与政治的结合,以此对周礼作了重要的更改。仁与礼依然不会矛盾,因为仁是内容,礼是形式,二者的结合,才是一种制度的完善。
3、有关德治主张
同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样的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样的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其实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实行德治的详细办法:
1)重教化,轻刑罚。孔子觉得要治理好一个国家,一定要在满足百姓生活富裕的基础上,加强教化。在礼刑问题上,孔子主张礼教是根本的,不可以已而用刑,一定要慎用。觉得宽猛相济,政事才会谐和。宽猛结合,就是文武两手并用,德治与刑治都要。
2)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义者,宜也,就是役使老百姓不要过分,要适宜。
孔子看到了当时两极分化、贫富悬殊过大的现实,觉得这是导致社会不安、国家颠覆的基本因素,因而提出来平均主义的经济主张。他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
3)为政需正己。孔子觉得要治国正人,必先正已,正己才可以正人。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故此,孔子主张统治者一定要是德高望重、身体力行的"君子",这样,为政者起表率作用,就可以上行下效,自然就可以政通民和国家得治。孔子对为政者提出一定的道德水平要求。
4)举贤才。与孔子的德治思想相联系,他觉得国君要治平天下,就一定要举贤任能,发现和提拔优秀人才,参加国事。有关贤才的标准,孔子觉得肯定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就是要有政治理想和奋斗目标,要依据仁的精神和拥有高尚的品德,还需要能擅长于悯熟地运用业务知识和技能。简言之,贤才就是要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和治国才可以。这是一个德才兼备标准。
孔子的仁说,反映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反映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规则和程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针对任何社会,任什么时候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规则和程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样的人道主义和规则和程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论语述而篇》中。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这章经文中,提到古代的贤人伯夷、叔齐两个人。这两个人是兄弟,为了让出王位,出走在外,生活很艰苦,但从无怨言。孔子给予这两个贤人以高度的评价。子贡之问,虽未明确说明孔子是不是给卫君服务,但通过对古代贤人的发问,从孔子的回答中,就了解了孔子不为卫君服务的结果。读完这章经文后,感悟请看下方具体内容:
仁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境界,当一个人达到仁的境界时,外物是不可以诱惑其心的,故此,也就
以上就是本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读后感,论语 述而篇的全部内容,关注博宇考试网了解更多关于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读后感,论语 述而篇和读后感的相关信息。
本文链接:https://bbs.china-share.com/news/312873.html
发布于:博宇考试网(https://bbs.china-share.com)>>> 读后感栏目
投稿人:网友投稿
说明:因政策和内容的变化,上文内容可供参考,最终以官方公告内容为准!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博宇考试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对内容有建议或侵权投诉请联系邮箱:ffsad111@foxmail.com
读后感
本文主要针对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读后感,论语 述而篇和述而篇读后感等几个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对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读后感有一个初步认识,对于今年...
读后感
本文主要针对4年级母亲水窖观后感和水窖读后感等几个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对4年级母亲水窖观后感有一个初步认识,对于今年数据还未公布且时效性较强或政策频繁...
读后感
本文主要针对《劝学》读后感,《劝学》的读后感怎么写啊三年级和劝学读后感600字等几个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对《劝学》读后感有一个初步认识,对于今年数据还...
读后感
本文主要针对学习《幼儿园工作规程》心得体会,幼儿园工作规程对幼儿园教师进行班级管理的指导作用和幼儿园工作规程读后感等几个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对学习...
读后感
本文主要针对《水浒传》41回读后感,水浒传41回至50回读后感悟和水浒传41回读后感等几个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对《水浒传》41回读后感有一个初步认识,对于今年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