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大学原文译文,《大学》的原文是什么内容

经典大学原文译文,《大学》的原文是什么内容

经典大学原文译文?

国学经典《大学》全文及译文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清楚应达到的境界才可以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可以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可以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可以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可以够带来一定收获。

  每样东西都拥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拥有启动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自始至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

  古代那些为了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为了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为了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己的品性;为了修养自己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为了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为了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取得知识;取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可以取得知识;取得知识后意念才可以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可以端正;心思端正后才可以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可以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可以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可以太平。

  【原文】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文】

  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也是不可能的!

  【原文】

  《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需要其极。

【译文】

  《康诰》说:“可以弘扬光明的品德。”《太甲》说:“念念不忘这上天赋予的光明禀性。”《尧典》说:“可以弘扬崇高的品德。”这些都是说要自己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商汤王刻在浴盆上的箴言说:“假设可以有一天自新,就应保持天天自新,永远持续性自新。”《康诰》中说:“鼓励大家弃旧图新。”《诗经》中说:“周朝虽然是古老的国家,但却禀受了天命,自我更新。”故此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原文】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译文】

  《诗经》说:“京城及其周围,都是老百姓向往的地方。”《诗经》又说:“‘缗蛮’叫着的黄鸟,栖息在山丘的角落上。”孔子说:“连黄鸟都清楚它该栖息在什么地方,难道人还能不如一只鸟儿吗?”

  《诗经》说:“品德高尚的文王,为人光明磊落,做事自始至终庄重谨严。”做国君的,要做到仁义;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孩子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

  【原文】

  《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可以忘也。

【译文】

  《诗经》说:“看那淇水弯弯的岸边,嫩绿的竹子郁郁葱葱。有一位文质彬彬的君子,研究学问像加工骨器一样,持续性切磋;修炼自己像打磨美玉,反复琢磨。他庄重而开朗,仪表堂堂。这样的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难忘啊!”这里所说的“像加工骨器,持续性切磋”是指做学问的态度;这里所说的“像打磨美玉,反复琢磨”是指自我修炼的精神;说他“庄重而开朗”是指他内心谨严而带来一定戒惧;说他“仪表堂堂”是指他很庄重;说“这样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可真是令人难忘啊!”是指因为他品德很高尚,达到了最完善的境界,故此,使人很难忘怀。

  【原文】

  《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需要其极。

【译文】

  《康诰》说:“可以弘扬光明的品德。”《太甲》说:“念念不忘这上天赋予的光明禀性。”《尧典》说:“可以弘扬崇高的品德。”这些都是说要自己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商汤王刻在浴盆上的箴言说:“假设可以有一天自新,就应保持天天自新,永远持续性自新。”《康诰》中说:“鼓励大家弃旧图新。”《诗经》中说:“周朝虽然是古老的国家,但却禀受了天命,自我更新。”故此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原文】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译文】

  《诗经》说:“京城及其周围,都是老百姓向往的地方。”《诗经》又说:“‘缗蛮’叫着的黄鸟,栖息在山丘的角落上。”孔子说:“连黄鸟都清楚它该栖息在什么地方,难道人还能不如一只鸟儿吗?”

  《诗经》说:“品德高尚的文王,为人光明磊落,做事自始至终庄重谨严。”做国君的,要做到仁义;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孩子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

  【原文】

  《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可以忘也。

  【译文】

  《诗经》说:“看那淇水弯弯的岸边,嫩绿的竹子郁郁葱葱。有一位文质彬彬的君子,研究学问像加工骨器一样,持续性切磋;修炼自己像打磨美玉,反复琢磨。他庄重而开朗,仪表堂堂。这样的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难忘啊!”这里所说的“像加工骨器,持续性切磋”是指做学问的态度;这里所说的“像打磨美玉,反复琢磨”是指自我修炼的精神;说他“庄重而开朗”是指他内心谨严而带来一定戒惧;说他“仪表堂堂”是指他很庄重;说“这样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可真是令人难忘啊!”是指因为他品德很高尚,达到了最完善的境界,故此,使人很难忘怀。

  【原文】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译文】

  《诗经》说:“啊呀,前代的君王真使人难忘啊!”这是因为君主贵族们可以之前代的君王为榜样,尊重贤人,亲近亲族,大多数情况下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泽,享受安乐,取得利益。故此虽然前代君王已经去世,但大家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

  【原文】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可以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这里说的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使劲之久,而但凡是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全都到,而吾心之我们全体大用全都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译文】

  孔子说:“审理诉讼案子,我也和别人一样,目标在于使诉讼不可以再出现。”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敢花言巧语,以大德使人心畏服,这个问题就叫做懂得了根本的道理。

  说取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为了取得知识,就一定要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人的心灵都具有认识能力,而天下万事万物都总有一定的原理。只不过因为这些原理还没有被彻底认识。故此,使知识显得很有局限。因为这个原因,《大学》一开头就教学习的人接触天下万事万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以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原理。经过长时间用功,总有一天会豁然贯通,到那时,万事万物的里外巨细都被认识得清了解楚,而自己内心的一切认识能力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再也没有蔽塞。这个问题就叫万事万物被认识、研究了,这个问题就叫知识达到顶点了。

  【原文】

  这里说的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译文】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这样才叫心安理得。故此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个人独处时一定要谨严小心。

  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自吹自擂。殊不了解,别人看他们,就像能看见他们的心肺肝脏一样了解,这样做有哪些用呢?这个问题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故此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个人独处时一定要谨严小心。

  【原文】

  这里说的修身在正其心者,身带来一定忿,则不可以其正;带来一定恐惧,则不可以其正;带来一定好乐,则不可以其正;带来一定忧患,则不可以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了解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这里说的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译文】

  之故此,说修养自己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可以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可以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可以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可以够端正。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说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说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说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清楚是什么滋味。故此,说,要修养自己的品性一定要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之故此,说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养自己是因为大家针对自己亲爱的人会有偏爱;针对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见;针对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偏向;针对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心;针对自己轻视的人会有偏意。因为这个原因,世上很少有人能喜爱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点。故此,有谚语说:“人都不清楚自己孩子的缺点,人都没有满足自己庄稼的茁壮。”那就是不修养自己就不可以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原文】

  这里说的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故此,事君也;弟者,故此,事长也;慈者,故此,使众也。《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译文】

  之故此,说治理国家一定要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为不可以管教好家人还能管教好别人是没有的事。故此有修养的人在家里就受到了治理国家方面的教育: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官长,对孩子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民众。

  《诗经》说:“桃花鲜美,树叶茂密,这个姑娘出嫁了,让全家人都和睦。”让全家人都和睦,然后才可以够让一国的人都和睦。《诗经》说:“兄弟和睦。”兄弟和睦了,然后才可以够让一国的人都和睦。《诗经》说:“容貌举止庄重严肃,成为四方国家的表率。”唯有当一个人不管是作为父亲、儿子,还是兄长、弟弟时都值得人效法时,老百姓才会去效法他。那就是要治理国家一定要先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原文】

  这里说的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矩之道也。

  【译文】

  之故此,说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可以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就可以尊重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体恤救济孤儿,老百姓也会同样跟着去做。故此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实行以身作则,推己及人的“矩之道”。

  【原文】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矩之道。

  【译文】

  假设厌恶上司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样的行为去对待你的下属;假设厌恶下属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样的行为去对待你的上司;假设厌恶在你前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样的行为去对待在你后面的人;假设厌恶在你后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样的行为去对待在你前面的人;假设厌恶在你右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样的行为去对待在你左边的人;假设厌恶在你左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样的行为去对待在你右边的人。这个问题就叫做“矩之道”。

  【原文】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矣。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译文】

  《诗经》说:“使人心悦诚服的国君,是老百姓的父母。”老百姓喜欢的他也喜欢,老百姓厌恶的他也厌恶,这样的国君完全就能够说是老百姓的父母了。《诗经》说:“巍峨的南山,岩石耸立。显赫的尹太师,百姓都仰重着你。”统治国家的人不可不谨严。稍有偏颇,就可以被天下人推翻。《诗经》说:“殷朝没有丧失民心时,还是可以与上天的要求符合的。请用殷朝作个借鉴吧,守住天命并非一件容易的事。”那就是说,得到民心就可以得到国家,失去民心就可以失去国家。

  【原文】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译文】

  故此品德高尚的人第一注重修养德行。有德行才会有人拥护,有人拥护才可以保有土地,有土地才会有财富,有财富才可以供给使用,德是根本,财是枝末。假设把根本当成了外在的东西,却把枝末当成了内在的根本,那就可以和老百姓争夺利益。故此君王聚财敛货,民心就可以失散;君王散财于民,民心就可以聚在一起。这正如你说话不讲道理,人家也会用不讲道理,来回答你;财货来路不明不白,总有一天也会不明不白地失去。

  【原文】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译文】

  《康诰》说:“天道命是不会自始至终如一的。”那就是说,行善道便会得到天命,不行善便会失去天命。《楚书》说:“楚国没啥是宝,只是把善当作宝。”舅犯说:“流亡在外的人没啥是宝,只是把仁爱当作宝。”

  【原文】

  《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不可以容,以不可以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译文】

  《秦誓》说:“假设有这样一位大臣,忠诚老实,虽然没啥特别的本领,但他心胸宽广,有容人的肚量。别人有本领,就如同他自己有一样;别人德才兼备,他心悦诚服,不只是在口头上表示,而是打心眼里赞赏。用这样的人是可以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的是可以为他们造福的啊!相反,假设别人有本领,他就妒忌、厌恶;别人德才兼备,他便想方设法压制、排挤,不管如何容忍不可以。用这样的人,不仅不可以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而且,基本上算是危险得很!”因为这个原因,有仁德的人会把这样的容不可以人的人流放,把他们驱逐到边远的四夷之地去,不让他们同住在国中。这说明,有仁德的人爱憎分明

  【原文】

  见贤而不可以举,举而不可以先,命也。见不善而不可以退,退而不可以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译文】

  发现贤才而不可以选拔,选拔了而不可以重用,这是轻慢;发现恶人而不可以罢免,罢免了而不可以把他驱逐得远远的,这是过错。喜欢众人所厌恶的,厌恶众人所喜欢的,这是违背人的本性,灾难理所当然要落到自己身上。故此君子要有正确的原则:一定要运用忠诚信义去取得一切,而骄奢放纵便会失去一切。

  【原文】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译文】

  生产财富也有正确的途径:生产财富的人多,消费财富的人少;生产财富的人勤奋,消费财富的人节省,这样,财富便会常常充裕。仁爱的人以财富来修养自己的德行,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敛钱发财。没有在上位的人喜好仁德,而在下位的人却不喜好忠义的;没有喜好忠义而做事却做不成的;没有不把国库里的财物不当做自己的财富来爱惜的。

【原文】

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然也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

​ 【译文】

  孟献子说:“养了四匹马拉车的士大夫之家,就不需再去养鸡养猪;祭祀用冰的卿大夫家,就不要再去养牛养羊;拥有一百辆兵车的诸侯之家,就不要去收留搜刮民财的家臣。与其有搜刮民财的家臣,不如有偷盗东西的家臣。”这意思是说,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益。

  做了国君却还一心想着聚敛财货,这肯定是有小人在诱导,而那国君还以为这些小人是好人,让他们去处理国家大事,结果是天灾人祸一齐降临。这时虽然也有贤能的人,却也没有办法挽救了。故此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益。

《大学》的原文是什么?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 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 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清楚应达到的境界才可以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可以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可以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可以够思虑周祥;思虑 周祥才可以够带来一定收获。 每样东西都拥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拥有启动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自始至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问曰:“《大学》者,昔儒以为大人之学矣。敢问大人之学何以在于明明德乎?”   阳明子答曰:“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顾自小之耳。是故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一类型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是故谓之“明德 ”。小人之心既已分隔隘陋矣,而其一体之仁犹能不昧若此者是其未动于欲,而未蔽于私之时也。及其动于欲,蔽于私,而利害相攻,忿怒相激,则将戕物圮类, 无所不为其甚,至有骨肉相残者,而一体之仁亡矣。是故苟无私欲之蔽,则虽小人之心,而其一体之仁犹大人也;一有私欲之蔽,则虽大人之心,而其分隔隘陋犹小人矣。故夫为大人之学者,亦惟去其私欲之蔽,以明其明德,复其天地万物一体之本然而,已耳。非能于本体之外,而带来一定增益之也。”

问曰:“然则何以在‘亲民’乎?”

答曰:“明明德者,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也;亲民者,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故明明德必在于亲民,而亲民乃故此,明其明德也。是故亲吾之父,还有人之父,还有天下人之父,而后吾之仁实与吾之父、人之父与天下人之父而为一体矣。实与之为一体,而后孝之明德始明矣!亲吾之兄,还有人之兄,还有天下人之兄,而后吾之仁实与吾之兄、人之兄与天下人之兄而为一体矣。实与之为一体,而后悌之明德始明矣!君臣也,夫妇也,朋友也,以至于山川鬼神鸟兽草木也,莫不真实,出现弄虚作假有以亲之,以达吾一体之仁,然后吾之明德始全都明,而真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矣。夫是之谓明明德于天下是之谓家齐国治而天下平是之谓尽性。”

问曰:“然则又乌在其为‘止至善’乎?“

答曰:“至善者,明德、亲民之极则也。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灵昭不昧者,此其至善之发见是乃明德之本体,而即这里说的良知也。至善之发见是而是焉,非并不是焉,轻重厚薄,随感随应,变化不居,而亦莫不自有天然之中是乃民彝物则之极,而不容少有议拟增损于其间也。少有拟议增损于其间,则是私意小智,并不是至善之谓矣。自非慎独之至,惟精惟一者,其孰能与于此乎?后之人惟其不了解至善之在吾心,而用其私智以揣摸测度于其外,以为事事物物各有定理也是以昧其是非之则,支离决裂,人欲肆而天理亡,明德亲民之学遂大乱于天下。盖昔之人固有欲明其明德者矣,然惟不了解止于至善,而骛其私心于过高是以失之虚罔空寂,而无有乎家国天下之施,则二氏之流是矣。固有欲亲其民者矣,然惟不了解止于至善,而溺其私心于卑琐是以失之权谋智术,而无有乎仁爱恻怛之诚,则五伯功利之徒是矣。是皆不了解止于至善之过也。 故止至善之于明德、亲民也,犹之规矩之于方圆也,尺度之于长短也,权衡之于轻重也。故方圆而不止于规矩,爽其则矣;长短而不止于尺度,乖其剂矣;轻重而不 止于权衡,失其准矣;明明德、亲民而不止于至善,亡其本矣。故止于至善以亲民,而明其明德是之谓大人之学。”

问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其说何也? ”

答曰:“人惟不了解至善之在吾心,而求之于其外,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也,而求至擅长于事事物物之中是以支离决裂,错杂纷纭,而莫知有一定之向。今焉既知至善之在吾心,而不假于外求, 则志有定向,而无支离决裂、错杂纷纭之患矣。无支离决裂、错杂纷纭之患,则心不妄动而能静矣。心不妄动而能静,则其日用当中,从容闲暇而能安矣。能安,则凡一念之发,一事之感,其为至善乎?其非至善乎?吾心之良知自有以详审精察之,而能虑矣。能虑则择之全都精,处之全都当,而至擅长于是乎可得矣。

问曰:“物有本末,先儒以明德为本,新民为末,两物而内外相对也。事有终始,先儒以知止为始,能得为终,一事而首尾相因也。如子之说,以新民为亲民,则本末之说亦带来一定未然欤?”

答曰:“终始之说,大略是矣。 就是以新民为亲民,而曰明德为本,亲民为末,其说亦未尝不可,但不当分本末为两物耳。夫木之干,谓之本,木之梢,谓之末。惟其一物也是以谓之本末。若曰两物,则既为两物矣,又何可以言本末乎?新民之意,既与亲民不一样,则明德之功,自与新民为二。若知明明德以亲其民,而亲民以明其明德,则明德亲民焉可析而为 两乎?先儒之说是盖不了解明德亲民之本为一事,而认以为两事是以虽知本末之当为一物,而亦不可以不分为两物也。”

问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以至于先修其身,以吾子明德亲民之说通之,亦既可得而知矣。敢问欲修其身,以至于致知在格物,其工夫次第又何如其使劲欤?”

答曰:“此正详言明德、亲民、 止至善之功也。盖身、心、意、知、物者是其工夫所用之条理,虽亦各有其所,而实际上只是一物。格、致、诚、正、修者是其条理所用之工夫,虽亦皆有其名, 而实际上只是一事。何谓身心之形体?运用之谓也。何谓心身之灵明?主宰之谓也。何谓修身?为善而去恶之谓也。吾身自能为善而去恶乎?必其灵明主宰者欲为善而去恶,然后其形体运用者始能为善而去恶也。故欲修其身者,必在于先正其心也。然心之本体则性也,性全都善,则心之本体本全都正也。何以此用其正之之功乎? 盖心之本体本全都正,自其意念发动,而后有不正。故欲正其心者,必就其意念之所发而正之,凡其发一念而善也,好之真如好好色,发一念而恶也,恶之真如恶恶臭,则意全都诚,而心可正矣。然意之所发,有善有恶,不有以明其善恶之分,也因为这个原因将真妄错杂,虽欲诚之,不可得而诚矣。故欲诚其意者,必在于致知焉。

致者,至 也,如云丧致乎哀之致。易言‘知至至之’,‘知至’者,知也,‘至之’者,致也。‘致知’云者,非若后儒这里说的充扩其知识之谓也,致吾心之良知焉耳。良知者,孟子这里说的‘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体,自然灵昭明觉者也。凡意念之发, 吾心之良知无有不自知者。其善欤,惟吾心之良知自知之,其不善欤,亦惟吾心之良知自知之。是皆无所与于他人者也。故虽小人之为不善,既已无所不至,然其见君 子,则必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者是亦可以见其良知之有不容于自昧者也。今欲别善恶以诚其意,惟在致其良知之所知焉尔。何则?意念之发,吾心之良知既知其为善矣,使其不可以诚有以好之,而复背而去之,则是以善为恶,而自昧其知善之良知矣。意念之所发,吾之良知既知其为不善矣,使其不可以诚有以恶之,而复蹈而为之,则是以恶为善,而自昧其知恶之良知矣。若是,则虽曰知之,犹不了解也,意其可得而诚乎?今于良知之善恶者,全都诚好而诚恶之,则不自欺其良知而意可诚 也已。然欲致其良知,亦岂影响恍惚而悬空无实之谓乎?是必实有其事矣。故致知必在于格物。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格者,正 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夫是之谓格。书言‘格于上下’、‘格于文祖’、‘格其非心’,格物之格实兼其义也。

良知所知之善,虽诚欲好之矣,苟不即其意之所在之物而实有以为之,则是物有未格,而好之之意犹为未诚也。良知所知之恶,虽诚欲恶之矣,苟不即其意 之所在之物而实有以去之,则是物有未格,而恶之之意犹为未诚也。今焉于其良知所知之善者,即其意之所在之物而实为之,无有乎不尽。于其良知所知之恶者,即 其意之所在之物而实去之,无有乎不尽。然后物全都格,吾良知之所知者,无有亏缺障蔽,而得以非常至矣。夫然后吾心快然无复余憾而自谦矣,夫然后意之所发者,始无自欺而可以谓之诚矣。故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盖其功夫条理虽然也有先后次序之可言,而其体之惟一,实无先后次序之可分。其条理功夫虽无先后次序之可分,而其用之惟精,固有纤毫不可得而缺焉者。此格致诚正之说,故此,阐尧舜之正传,而为孔氏之心印也。”

大学第一章原文及译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清楚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才能够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后才能够心地宁静,心地宁静才能够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达到“至善”。凡物都拥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拥有终端有始端,了解了它们的先后次序,就与《大学》的宗旨相差不远了。

大学前4段译文?

回复,

《大学》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大学的道理,在于分明而确定地表现人人本有,自己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可以去除污染而自新(亲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还保持不变。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译文:可以知其所止,止于至善,然后意志才有定力;意志有了定力,然后心才可以静下来,不会妄动;能做到心不妄动,然后才可以安于处境随遇而安;可以随遇而安,然后才可以处事精当思虑周详;可以思虑周详,才可以得到至善的境界。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天地万物皆有本有末,凡事都拥有启动和终了,可以明白本末、终始的先后次序,就可以接近大学所讲的修己治人的道理了。

4.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为了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治国),一定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家庭(齐家);为了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一定要先修养好自己本身的德行(修身);为了修养自己本身的德行,一定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意(正心);为了端正自己的心意,必先使自己的念头真诚、无私(诚意);为了使自己的念头真诚无私,必先明理─穷究事物的道理(致知);为了明理致知,必先要革除物欲,修正其错误的观念(格物)。

大学诗经全文完整版?

《大学》古籍欣赏,清代

第一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清楚应达到的境界才可以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可以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可以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可以够思虑周详;思虑周祥才可以够带来一定收获。

每样东西都拥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拥有启动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自始至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为了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为了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为了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己的品性;为了修养自己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为了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为了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取得知识;取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可以取得知识;取得知识后意念才可以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可以端正;心思端正后才可以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可以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可以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可以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也是不可能的!

大学语文孔子论孝原文和译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当父亲话着,观察他的愿望和志向,父亲死了,观察他的行为和话动,三年不改变父亲的途径,方向,这也完全就能够说是孝了。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孟武子问孝。孔子说,使父母只担心孩子的疾病。

原文: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却时常爱触犯上面的人,这样的人很少见过。不喜好触犯上面的人,反到是喜好造反的人反而没有的。君子专心为最最重要,要优先集中精力的事情,最根本的东西要是确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未必不是为人最紧要的事情吗!”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全文?

中国人历来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中国一贯主张,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蓬勃发展和进步前景,和而不一样、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要坚持世界各国全部平等,不可以以大压小、以强凌弱、以富欺贫,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需要得到维护。

  -2023年11月21日,习近平在秘鲁国会的演讲

【出处】

出自(北宋)程颢、程颐兄弟的《二程遗书》(又称《河南程氏遗书》)。

原文: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

【释义】

意译:仁爱的人,觉得天地万物当中都是相互联系浑然一体,没啥事是与自己无关的。假设各位考生都把天下事都当做自己的事,又有哪些事情是做不到的呢?

【启悟】

“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是仁者追求的至高境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包容互惠发展观。202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明确阐发“命运共同体”观念:“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子里面,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指引下,持续性以积极的姿态参加全球治理和重要国际行动,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展现中国担当。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列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人类进步的高度,对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作出了顶层设计,并对全世界作出庄严承诺:“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加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持续性奉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传承历史,开创未来,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必将迎来更光明的前景。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语出北宋学者程颢。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是治国理政的基础,“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是仁者追求的至高境界。在儒家学说中,“仁”不是一个空泛、抽象的概念,而是有实际上实在在的主要内容与详细可行的形式。在《论语》中,孔子的弟子樊迟问仁,孔子答以“爱人”。鲁哀公向孔子请教“仁”之道,孔子说:“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意思是,培养爱心,从孝敬自己的双亲启动;培养恭敬心,从尊重兄长启动。如此这般,仁爱、诚敬洋溢,社会就可以充满和睦。同时,“仁”又是一切美好品德之始,如朱熹所说:“元者,生物之始,天地之德,莫先于此,故于时为春,于人则为仁,而众善之长也。”

孟子大学第一段?

第一段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清楚应达到的境界才可以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可以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可以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可以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可以够带来一定收获。每样东西都拥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拥有启动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自始至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为了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为了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为了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己的品性;为了修养自己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为了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为了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取得知识。

取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可以取得知识;取得知识后意念才可以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可以端正;心思端正后才可以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可以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可以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可以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也是不可能的!

扩展资料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古人传说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努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后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出现了非常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标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完全一样性 。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入透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还有有关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式,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入透彻的启迪性 。

第一段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清楚应达到的境界才可以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可以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可以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可以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可以够带来一定收获。每样东西都拥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拥有启动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自始至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为了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为了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为了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己的品性;为了修养自己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为了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为了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取得知识。

取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可以取得知识;取得知识后意念才可以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可以端正;心思端正后才可以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可以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可以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可以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也是不可能的!

扩展资料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古人传说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努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后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出现了非常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标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完全一样性 。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入透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还有有关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式,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入透彻的启迪性 。

英语翻译备考资料及辅导课程

英语翻译免费资料+培训课程

©下载资源版权归作者所有;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使用,请支持正版!

英语翻译培训班名师辅导课程

考试培训视频课程
考试培训视频课程

以上就是本文经典大学原文译文,《大学》的原文是什么内容的全部内容,关注博宇考试网了解更多关于文经典大学原文译文,《大学》的原文是什么内容和英语翻译的相关信息。

本文链接:https://bbs.china-share.com/news/135289.html

发布于:博宇考试网(https://bbs.china-share.com)>>> 英语翻译栏目

投稿人:网友投稿

说明:因政策和内容的变化,上文内容可供参考,最终以官方公告内容为准!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博宇考试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对内容有建议或侵权投诉请联系邮箱:ffsad111@foxmail.com

TAG标签:

   经典大学原文译文       《大学》的原文是什么       《大学》的原文是什么内容       大学原文及翻译   

英语翻译热门资讯推荐

  • 英语翻译经典大学原文译文,《大学》的原文是什么内容

    经典大学原文译文? 国学经典《大学》全文及译文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

  • 英语翻译standinaline与standin,吃饭的地方有什么叫法吗

    stand in a line与stand in line有区别吗? stand in a line[英][stænd in ə lain][美][stænd ɪn e laɪn] 排队; stand in line[英][in ei lain][美][ɪn e laɪn] 一字儿; 例句: 1. Flickr is the latest in a line of social media to be harnes...

  • 英语翻译with与of有什么区别,handle与handle with

    with与of有哪些区别? 一、用法不一样 1.of用法:表示剥夺,除去,of接直接宾语,of接间接宾语,of表示人物的特性,籍贯,特性或出生等。 2.with用法:with+宾语+目前分词或短语,with+宾语+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