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弟子规》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弟子规》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弟子规》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弟子规》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年间著名学者、教育家,山西新绛县人李毓秀编写的少儿启蒙读物,和流传甚广的也是少儿启蒙读物《三字经》等的不一样,它主要是详细指导儿童如何做人的书。书中对在家庭中生活中怎样做到孝顺父母,兄弟姐妹怎样和睦相处,出外怎样对人彬彬有礼,还有一个人的言语行动方面应注意什么,交什么样的朋友,如何读书等都做了详尽的详细指导

第一,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弟子规。《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取《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学《弟子规》,大多数情况下的人听到"弟子",他会有错误的认识和了解,认为是谁学的?小孩学的。实际上这个"弟子"不是指小孩,弟子是指圣贤人的学生都叫弟子。北京弟子规教育培训中心邓卫东老师指出,"弟子"的意思也应该与时俱进:在家指孩子;在学校指学生;在公司指员工;在单位指下一级;在社会中,指公民。规"也是会意字,左边一个"夫",右边一个"见",叫大丈夫的见解。当然大丈夫的见解一定是随顺圣贤教诲,其实就是常说的人生的真理,来做事、来处事待人。

其次,我们来了解一下该作品的创作背景。该作品创作于康熙年间,统治阶层出于长久统治的目标,主动追求对传统优秀思想文化的认同。涵盖崇文尊孔,提倡修读四书五经,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大修孔庙,春秋祭孔、宣谕以孔子儒教为立国之本。《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所作。《弟子规》是当时皇权、神权下的产物,满族人以几十万人统治亿万汉族人,统治者需顺民、傀儡、奴隶。此外康熙十二年的荐举山林隐逸、十六年开设明史馆、十七年的荐举博学鸿词,网罗名士,弘扬儒学。这些举措都促进了儒家的蓬勃发展和进步。《弟子规》正是在这样的文学氛围下,写作而成的。其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一个秀才。他以《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需要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贾存仁故将他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

再次,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部作品对后世的影响及教育意义。此书以浅近通俗的文字、三字韵的形式阐述了学习的重要、做人的道理还有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等。《弟子规》总叙中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里面有七个科目,即孝,弟,谨,信,爱众,亲仁,学文,前六项属于德育修养,后一项,即学文,属于智育修养。《弟子规》明确强调了做人的各项准则,第一教育我们孝顺父母、恭敬兄长,继而教育我们把对父兄的孝敬扩大到社会,"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进一步教育我们泛爱众,"凡是人,皆须爱",通篇讲的是爱心。父母对孩子倾注了无私的爱,孩子应该以无私的爱回报父母。这是天经地义的。

往年9月6日,海南首开传统文化改造犯人的先河,服刑人员每日诵读和领悟《弟子规》、《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学一句,做一句",潜移默化学会为人。中国司法部肯定海南经验,将海南司法厅编著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考试教材》纳入服刑人员教育统编考试教材全国发行。

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该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弟子规》也是学习中国文史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弟子规》三字一句,易学易记,文中穿插了有关文史知识、成语典故。《弟子规》所讲的道理,从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亲仁及余力学文开始讲述了古代不少的典故。

谢谢邀请!有关《弟子规》这个小册子对本次考试内容编辑“芒砀赤子”来说依然不会陌生,因为本次考试内容编辑现在的主要就是复兴、推广、传承华夏优秀传统文化,本次考试内容编辑与本次考试内容编辑的团队Team也曾免费办过几期国学讲座,这当中“芒砀赤子”主讲弟子规》。

今天本次考试内容编辑“芒砀赤子”就和各位考生一起了解《弟子规》这本书。

《弟子规》是一本唯有一千来字的小册子。但是,儒家思想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的思想,在《弟子规》里有明确的行为规范。既然如此那,它的作者是谁呢?清朝康熙年间的一个“秀才”,名叫李毓秀。他也不是什么名家、各位考生,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假设是个大人物,我们翻开史书一看就清楚。这位李夫子取得的最学位“秀才”。举人没有通过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考上,进士更跟他没关系。他的主要活动干什么呢?各位考生清楚,秀才可以干什么?“教书”秀才只可以当孩子王,开办私塾。既然如此那,他为什么他能写出去“弟子规”呢?这位李夫子学位不高,学历以也不高。但是,他用毕业的精力研究《大学》《论语》《中庸》等。我们清楚,过去有不少科举失败者,时常在某个领域里是个很棒的人才,李毓秀就是。

后来为了生活他就创办了一个学校,讲学讲的很好,获取了巨大的成功。成功到什么样呢?他当时讲学的环境很艰苦,不像目前与地毯、水泥地。当时在他学堂周围都是泥土地。故此,他学堂周围、门口都是脚印。这说明什么?说明来听课的人很多,被人尊称李夫子。

因为这个原因我们称“弟子规”的作者李毓秀为清朝早朝的教育家、学者。他按照传统针对蒙童的规范要求,再结合自己的教书经验,写成了一本书,叫“训蒙文”训者教训也,蒙者启蒙也。是启蒙教育孩子的一本好书。既然如此那,“弟子规”和“训蒙文”是同一部书吗?“是”。那是因为后来“弟子规”经过另外一人的修订。这个人叫贾存仁,他在“训蒙文”的基础上加以修订,改名为“弟子规”。

《弟子规》是按照《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成的,共为5个部分。核心思想是孝、悌、仁、爱。共用了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四字。对孩子的言语、行动、举止、待人、接物等进行了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

这样的一部好书,不正是我们今天迫切需的吗?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每个人都要仔细去诵读《弟子规》,同时用“弟子规”里面的规范对照自己、反思自己。    

《弟子规》究竟是一本什么书?我们要不要学?第一,我们回答第一个问题,可能各位考生都会说,《弟子规》是一本儿童启蒙读物,那是小孩子学的知识,成人不适于学是的《弟子规》是一本儿童读物,而把《弟子规》完全作为儿童启蒙书的说法依然不会完全正确,《弟子规》不单单是一本启蒙书,还是一本学习《四书五经》的浓缩本,也是一本规范大家行为的书。

《弟子规》,大多数情况下的人听到“弟子"二字,就可以错误的觉得,这是学生用词。实际上“弟子"是一个人终身学习的谦称。"弟子"即学生、子弟之义,人人都为人孩子,人人都为人弟子,故此"弟子"涉及到全部的人,"弟子"不是指小孩,圣贤人的学生都叫弟子。 "规"就是做人的道理,行为的规范:"规"也是会意字,左边一个"夫",右边一个"见",叫大丈夫的见解。当然大丈夫的见解一定是随顺圣贤教诲,其实就是常说的人生的真理,来做事、来处事待人的规则、规举。"弟子"在家指孩子,在学校指学生,在公司指员工,在单位指下一级,在社会中,指公民。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书的主要内容采取《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

这里讲解一下《弟子规》作者李毓秀的情况:李毓秀(1647-1729)字子潜,号采三。山西新绛县龙兴镇周庄村人,生于清代顺治年间,卒于雍正年间,享年83岁。李毓秀是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李毓秀的人生经历平实,性情温和豁达,因而缺乏传奇故事。史料记载,在年轻时,李毓秀师从同乡学者党冰壑,游学近二十年。科举不中后,就放弃了仕进之途,终身为秀才,为治学。精研《大学》《中庸》,创办敦复斋讲学。来听课的人不少,门外满是脚印。太平县御史王奂曾多次向他请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学,被人尊称为李夫子,他的著作还有《四书正伪》、《四书字类释义》、《学庸发明》、《读大学偶记》、《宋孺夫文约》、《水仙百咏》等。

《弟子规》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李毓秀按照传统对儿童启蒙教育的要求,同时结合他自己的教书实践,写成了《训蒙文》,后来经过贾存仁修订,改名《弟子规》。我们成人来学习《弟子规》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自己学好了,做到了,才可以把孩子教育好,培养好。老话说"教儿教女先教己",要把儿女教好,第一要提高自己,自己先学好,这样才可以够当好身教的工作。讲了这么多的《弟子规》,你说我们成人要不要学习《弟子规》呢?针对当今社会人心浮躁、道德缺失底线的情况,大家自然期望从传统文化典籍中找寻拯救的力量。尤其是儒家的孝道观念,作为维系个人与家庭关系的基本伦理规范,仍然是一个不可小看的道德标尺。《弟子规》主要讲述儒家的伦理观念和弟子规范,也可成为今天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一种读本。但要理解《弟子规》的意义,一定要故将他放置在朱熹理学的体系之中。

  《弟子规》主要讲述的是古代“小学”方面的礼仪规范,而在家庭伦理中“事亲”是最为重要的,从“父母呼”启动,到“亲所好”、“亲有过”、“亲有疾”等等,都拥有具体的规范。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其作为古代礼教的基础内容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今天看来,这当中有的规范是不近人情也是不可以效仿的。比如,“挞无怨”一句,出自《礼记·内则》,晚清罗泽南《小学韵语》解释:“三谏不听则号泣以随之,亦以感动亲心,庶几或听也。”这已经略去了“父母怒不悦而挞之流血”的意思。今天却有“美绘国学启蒙读本”针对这个问题配上卡通图,表现父亲举手要责打孩子而孩子委屈抹泪的样子;有的版本还增多古代孝子忍受父母责打的故事作为解说,这样的宣扬严苛礼教的主要内容,就算是与民国时期的增补本《弟子规》相比也是一种倒退。民国新式小学建立后,有的国语、修身教科书中保留了“孝亲”和弟子平日规矩等属于朱熹“小学”教育的主要内容。民间书坊刊刻的《弟子规》则通过新增插图等方法,来拼接西学知识,比如,一种版本针对“天同覆,地同载”两句,插入了一张“天覆地载”图,竟然是半个地球。这说明在新式小学建立后,《弟子规》是主需要在乡间义学中流传的儒家通俗读物,其文本形式也是可以改编的。

  朱熹《小学序》讲述了小学教育的意义:“古者小学,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故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可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相互联系的,但修身是根本。“蒙以养正”的儿童教育,不单单是要学习为人弟子的规范,更包含着从个人到家庭、从治国到平天下的“类推”关系。《弟子规》在“总叙”中列出“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正是遵守“圣人训”而来的,将这些抽象的概念落实到言行举止的详细规范,不仅可以使儿童身体力行,还可以培养类推的思维,表达了儒家对童蒙教育的深层用意。这样的类推思维涉及各自不同的伦理关系,就算在当今,个人注重修身立德,又能推己及人,肯定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改善社会风气。但是,,在当今的社会制度和组织结构中,“事亲”之孝行不可以推及“事君”之忠(有人解释“君”是“领导”)。而且,,《弟子规》只是童蒙读物,主要讲的是为人子弟(“为子当孝,为弟当悌”,对女子另有《女诫》《女论语》等读本)的规矩,不可能完整阐释中国儒家文化的精髓,也不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完整体系,故此,,不要将《弟子规》的价值推及各个方面。

  在当今社会文化多元、道德观念混杂的环境中,通过阅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不管是儒家的君子规范,还是道家的返璞归真、佛教的内在修行,都可以管束个人的内心还有外在行为,激发向善力量,提高精神境界,抵抗世俗世界的污染。现在的小学教育体制中缺乏基本的“修身”科目,从童蒙养正的的视角,让儿童阅读《弟子规》也是有意义的。但是,,对童蒙读物的价值应该参照历史,加以辨析,不可以过分拔高。特别要看了解当今大众媒体在传播途中所起到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其声势是史无前例的。这会有意无意地对普通读者导致误导,以为凡是被大众媒体特别要注意关注的,就是更有价值的(就是“国学经典”),就应该跟风而动,于是人云亦云,炒作愈烈,声浪愈高,反到是使大家失去了理性的思考和质疑精神,基本上大众媒体本身的传播方法也改变了“国学”的含义。

弟子规

总  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入 则 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出 则 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这个时候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泛 爱 众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亲 仁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余 力 学 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然也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弟子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依据孔子教诲编成的学童生活规范,形式为三字韵语,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爱,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

它教育儿童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谨言慎行、信守承诺,多学多问,博爱大众。《弟子规》含有丰富深入透彻的人生哲理,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孩子的文化修养,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起到正面的初期的启蒙教育作用。一直以来,文化界对《弟子规》的评价很的两极化。它的支持者觉得这本书是国学经典是古圣先贤的教诲。反对者则觉得,《弟子规》水平低下,宣扬漫无目的服从,拿来教现代的孩子和成人是有害无利。

我觉得,《弟子规》虽然算不上国学经典,但是,属于童蒙读物。其实就是常说的说,这本书是为古代小朋友学习经典打基础的。在现代,《弟子规》对儿童的初期教育起到积极的启迪作用。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教育儿童,通俗易懂易记,教育儿童怎样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初步提升他们的道德品质。

至于《弟子规》里有一部分封建社会的糟粕内容,现代人不可以过于苛求,在教授的途中一定程度上引导就行。待儿童一步一步成长并接受进一步教育以后,自然会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

一、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其内容采取《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份加以演述;详细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

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好读物。

二、弟子规的含义:

弟子规是圣人孔子的教诲,第一教育我们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是谨言慎行、信守承诺。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学好自己的思想道德后面,有多余精力,就应该多学多问。

弟子规的主要内容共八章:

第一章 《总叙》-教育之道。

第二章 《入则孝》-孝敬之道。

第三章 《出则弟》-兄弟之道。

第四章 《谨》-修身之道。

第五章 《信》-为人之道。

第六章 《泛爱众》-处世之道。

第七章 《亲仁》-择师之道。

第八章 《余力学文》-学习之道。

三、弟子规的现实意义

《弟子规》是由一名教师以儒家经典为基础,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编写的是一本有关做人的规矩及学习方式的书。

它共有八大多数,一千多字,形式上主要是三字一句,易学易记。在聆听了钱文忠教授的介绍后,找到《弟子规》原文,反复琢磨,个人以为它有以下一部分现实意义-

1、它有很强的针对性,明确地强调了做人的各项准则。一个人从小就要懂得孝敬父母长辈贤人,友爱弟兄姊妹他人,要学会谨严对待自己的言行,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从小要懂得与仁爱之人打交道,并以之为榜样,然后还需要重视身体力行去弘扬传统美德,持续性地学习,提升自己的素养,古代是这样,今天更是这样,以后还是这样。今天的孩子特别需加强对孝,弟,谨,信,亲仁这些美德的学习,独生孩子时代,大家更多时候是特别要注意关注孩子有关物质生活,升学知识和就业知识的学习,却降低甚至是小看了其他方面的要求,致使不少孩子什么事情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说话做事从不考虑父母、教师及他人的感受,不懂得倾听父母的心声,有人这样心痛地说:目前有部分孩子是“四无”孩子,一无眼睛,不清楚察言观色,就是走进他人家中,他都不懂得观察主人家是不是欢迎,这样的孩子眼中没有父母,没有老师,没有善恶;二无耳朵,你和他面对面地讲话,他居然听不见,忠言、教诲更是听不进去;三是没大脑是非不分,做事不计后果,闯祸,逃窜,再闯祸,再逃窜;四是无良心,不管父母如何苦口婆心,用心良苦,他都是油盐不沁,滴水不进,就算父母死去,他也不会难过一秒钟……《弟子规》在第一个“入则孝”的开头就要求弟子们“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有多少小孩懂得这些规矩,又有多少小孩遵循了这些规矩,不少人进出家门无视父母的存在,或者对父母大呼小叫,至于“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就更不需要说了,亲人期望他做的,他偏不做,亲人反复警告不可以做的,他偏要做,我常想,目前那些游手好闲的孩子们,沉溺于网吧游戏不肯回家的孩子们,吸烟成瘾的孩子们,难道是家长不限制他们学好上进吗?不是,没有哪位父母不期望自己的孩子走正道,没有哪位父母愿意孩子打架斗殴,没有哪位父母一开头不是细心介绍教育,可是那些孩子们把父母、教师的感受放在心上了吗?今天,学习《弟子规》是很有必要的,孩子们从小就一定要懂得,父母是一定要孝敬的,做人是一定要守规矩的,一定要懂得,世界上唯有相对的自由,没有绝对的自由,他一定要遵规守法。

2、它是学习文史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弟子规》三字一句,易学易记,更加重要的是,它中间的不少准则可以和有关文史知识、成语典故结合起来学习,这也正是《弟子规》人文气息浓厚的重要因素。比如,钱文忠教授在介绍“父母呼,应勿缓”时,就讲到了曾子和他母亲当中的感人故事,我们清楚曾子以孝闻名,说有一天,曾子进山采药,唯有母亲在家,突然,家里来了一个客人,老人家不了解所措,就咬自己的手指,母亲咬手指的时候刻,曾子的心突然一抽一疼,于是,按照以往的经验,曾子马上想到是不是母亲有哪些事,故此,他急忙跑回家,一问母亲,母亲说有客人来到,我没办法接待,就咬手指盼你回来……表面上听起来,这个故事很玄,但生活中这样的心灵感应的巧事也不是没有,我们更敬重的是曾子母子当中的那份声息相通,那份心灵的默契,正如钱文忠教授所言,我们宁愿相信这个故事是真实的,母子当中心灵相通,彼此呼唤时,连声音都不需用……在讲“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时,钱文忠教授又给我们讲了汉代杨震拒贿的故事:杨震赴任途中,取道经过昌邑,他过去在荆州曾推荐的秀才王密,当时正担任昌邑县县令,前来拜见他,到了夜间,王密怀里揣着十斤金子来送给杨震。杨震说:“我了解你,你却不知道我,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送金这件事在夜间是没有人清楚的。”杨震回答说:“上天清楚,神明清楚,你清楚,我清楚。怎么说没有人清楚呢!”王密羞愧地拿着金子回去了。这个故事在传诵中,演绎出更通俗,-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故事让我们了解了名言的出处,也让我们懂得了成语“不欺暗室”的意思,懂得了一个人是不是能“慎独”是很重要的,假设自己独立一人时都可以以自己为先锋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那便是真君子了……在介绍“勿谄富,勿骄贫 勿厌故,勿喜新”时,钱教授又给我们带来了东汉宋弘“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的名言,这些有深入透彻文化内涵的故事及它所蕴含的道理是比较容易被大家接受的……

3、它特别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及学习文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一个人第一要可以用自己的行动、精力对传统道德身体力行,涵盖生存,涵盖敬老,没有这些生活上的实践行动,一门心思学理论,不顾父母的死活,不在生活中去搏击,就可以远离生活,不清楚生活的真相,难免会流于浮华,做事难免是纸上谈兵。在这方面,清代著名诗人郑板桥留给儿子的最后几句话是值得每个人牢牢的记在心里,不能忘了的:淌自己汗,吃自己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不靠老天,不靠祖宗,才算真正好汉。反之,一个人有经济条件,有足够时间,有充沛精力,但却只注重动手能力,只注重详细行动,不学习文化知识,也有一定概率会糊涂,会迷失。在物质生活得到很大善的今天,相当大一部分人都应是有余力学文的,但是因为新的读书无用论泛滥,一部分孩子乃至家长觉得,就算读完了大学也不可以很快地挣大钱,还不如马上打工赚更多的钱,他们小看了长远利益,更小看了读书对全面提升一个人的素质的重要性,《弟子规》的三字箴言就是要大家注意学与做相结合的重要性,实践道德非常的重要,学文化后你会做得更好;它还强调读书的方式: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其实就是常说的说,读书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而且,把“心到”放在首先位置,唯有心到、聚精会神,才可以进入真正学习的境界。“三到”,给人的印象简单,但大家落实的依然不会好,目前,老师们发现张口放声诵读的学生越来越少了,而放声读对精力的集中,对体验文章的美又是既然如此那,的重要。马上,《弟子规》要求学习不要浅尝辄止,而要求精益求精,要今日事今日毕,要注意打造良好的读书环境,爱惜书本……学习是这样,推而广之,做什么事不是这样呢,做什么事不用心到,眼到,口到呢,做什么事不用专心致志呢,做什么事不用注意细节呢,对什么东西不用爱惜呢,故此,说,《弟子规》就是要求孩子们能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取得正确的为人处事的态度和方式。

4、它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几百年前的私塾先生能结合自己教学实践总结出通过简单、优美的句子去直击要点的准则要求,这说明他至少做到了以下几条:对经典钻研深,对文史乱熟于心,对职业高度敬重,对学生高度负责,有自己的思想……从这个的视角说,每一个家长,每一个教师,每一个人都应以《弟子规》的作者为榜样,主动积极地探索有关教育的标准和方式,把《弟子规》中的要求与今天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与《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平日行为规范》结合起来,与公关礼仪教学结合起来进行宣讲,以文史来讲准则,以现实来讲准则,以案例来讲准则才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同时,从各地学习《弟子规》的措施中,也可以得到不少启发,学习活动要注意生动活泼的形式,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钱文忠教授的介绍给我们做出了特别好的榜样,第一,有央视这样一个绝好的宣讲平台;然后,介绍中,独创性地用温馨深情的歌声开头,歌声随介绍的进程反复产生,就像影视剧的主题歌一样,打造出一种美好的学习意境,在一唱三叹中强化听众对《弟子规》的理解与记忆;针对讲授的主要内容,时而是童声朗读,时而是电视主持人的旁白, 更多的是钱文忠教授在引经据典、绘声绘色地介绍,钱教授恰到好处地引用了很多文史故事,将抽象的规矩变得有血有肉,有深厚的土壤,以此让男女老少都喜欢听,在教育上,我以为,钱文忠教授真是做出了重要奉献,他特别特别要注意关注人的健康成长,基本上,钱文忠教授赋予了《弟子规》更康健更阳光的生命,使一度沉寂的《弟子规》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还,分非本地光彩夺目,从这个的视角说,钱文忠教授算得上一代教育家,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尽管可能永远没办法达到他的高境界,但要见贤思齐,要心向往之,努力学习之。

1 儒释道三家的根,我们要从这里扎根,不扎根怎么行?学习这么多年没有成就,因素在什么地方?没根。目前明白、觉悟了,真正忏悔,目前扎根还是来得及。

2 儒的根是《弟子规》,道的根是《太上感应篇》,佛的根是《十善业道经》,你要把它做到,那你就有根。你有这三教的根,不管学哪个法门,不管学哪部经教,肯定有成就。成就大小在乎你自己用功的勤惰,你要是发愤勇猛精进,成就就大;假设是松懈,甚至懒惰懒散,当然你成就就比别人差。

3 目前的修学,最困难的是没有扎根,疏忽了根本,故此,我们很用功,学了多少年还是没有效果,故此,我们特别强调儒释道这三个根,我们为了成就必须扎根。

4 再告诉诸位,自古以来,世世代代出家的这些祖师大德们、在家的这些高士们、真正有成就的这些居士,这三个根都很牢固。我们今天对这个根疏忽了,我们学佛不可以成就,毛病就出在这里。故此,要清楚,这三种东西不是念的、不是背的、不是讲的,要照做。

有的主要内容太迂腐,作家闫红说它是“国学糟粕”。建议把珍贵时间用在好书上,读读《诗经》《论语》《庄子》《古诗十九首》唐诗宋词、四大名著。

心得体会备考资料及辅导课程

心得体会免费资料+培训课程

©下载资源版权归作者所有;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使用,请支持正版!

心得体会培训班名师辅导课程

考试培训视频课程
考试培训视频课程

以上就是本文《弟子规》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弟子规》是一本什么样的书的全部内容

本文链接:https://bbs.china-share.com/news/63816.html

发布于:博宇考试网(https://bbs.china-share.com/)>>> 心得体会栏目(https://bbs.china-share.com/zuowenciju/xindetihui/)

投稿人:网友投稿

说明:因政策和内容的变化,上文内容可供参考,最终以官方公告内容为准!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博宇考试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对内容有建议或侵权投诉请联系邮箱:ffsad111@foxmail.com

关注本站了解更多关于文《弟子规》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弟子规》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和心得体会的相关信息。

心得体会热门资讯推荐

  • 心得体会使用振捣器的心得

    使用振捣器的心得? 1.使用前,保证电量的充裕,有的产品是直接充电的,电池不可拆卸,需用专用充电器进行充电,有的则用的是可充电电池或者一次性电池。故此,在使用前一定要保证电...

  • 心得体会邮政六项禁止类服务内容,往年邮政新政策

    邮政六项不允许类服务内容? 、一、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不允许流通或者寄递的物品。 二、反动报刊、书刊、宣传品或者淫秽物品。 三、爆炸性、易燃性、腐蚀性、放射性、毒性等危险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