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什么是面积》教学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什么是面积》教学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什么是面积》教学设计,反思?

【考试教材分析】 

《面积》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涵盖什么是面积、量一量、摆一摆、铺地砖。《什么是面积》是本单元的开始课。本套考试教材为了改变过去偏重面积计算和单位换算,不重视,而且对工作也不负责任培养和发慌学生空间观念的情况,把面积的含义独自列开教学。考试教材具体安排了以下哪些实践活动:一是创设生活详细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二是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活动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三是通过画图的活动加深学生对面积的认识。教学中,要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多举例说出身边物体的表面或图形的大小,使学生对面积有更感性的认识,真切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较途中,让学生亲历活动的整个过程,体验知识的形成,培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本节课也注重了学生创造意识与团队Team协作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活动中沟通、交流,自觉地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分析】  

以前,三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也认识了正方体、长方体等立体图形,了解了它们的特点,也学习了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到五年级时,他们还将学习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计。对物体表面大小的认识,学生也有比较丰富的经验。在每次学习的时候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对两个图形面积大小进行比较,在这一活动中将让学生大胆利用学具,想出各种处理问题的策略,思考并择出更科学准确的方式。  

【教学目标】  

1、结合详细情境,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体验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面积的大小。  

2、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处理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创设有目标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袋(正方形与长方形每生各一个,剪刀、固体胶、小纸片、硬币等)  

2、学生准备:学具袋(正方形与长方形每生各一个,剪刀、固体胶、小纸片、硬币等)   

【学法引导】  

观察比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团队Team协作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含义,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理解面积含义,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1、听算10道,集体对得数。重点介绍25×16  

2、师:全对的考生举手,请两位考生带各位考生一起唱《拍手歌》表示鼓励。好吗?(全班齐动)  

[评析:借助拍手歌的情境导入新课。学生情绪高涨。]  

二、初步感知,认识面积  

1.揭示面积的含义。  

师:我们拍手时,两只手碰击的地方就是手掌面,谁来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学生摸老师的手掌面)  

师:你们的手掌面在什么地方儿?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学生摸自己的手掌面)  

师:(摸数学书的封面)这是数学书的封面。老师的手掌面和数学书的封面比,哪一个面大?  

生:数学书的封面大,手掌的面小。  

师:把刚才,说完整,好吗?  

生:数学书的封面比手掌面大,手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小。  

师:伸出你们的小手,也摆在数学书封面上,比一比大小。  

生1:数学书的封面比我的手掌面大。  

生2:我的手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小。  

师:数学书的封面和黑板的表面比,哪个面大呢?  

生:数学书的封面比黑板的面小,黑板的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大。  

师:(指黑板面)像这里,黑板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板书:面积)你能说一说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吗?  

生: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2.摸一摸,说一说。  

师:在我们身边还有不少物体,桌子、凳子、练习本、文具盒等等。这些物体都拥有面,这些面的面积有大有小。目前,请考生们选择这当中的两个面比一比,哪个面的面积大,哪个面的面积小?  

生1:课桌面的面积比凳子面的面积大。  

生2:练习本封面的面积比课桌面的面积小。  

三、相对较大小、揭示定义。  

1、观察比较。  

师:我们把物体的表面画在纸上就是平面图形,观察这些图形,它们有哪些特点,有大小嘛?  

(课件出示、学生判断,比大小)  

2、明确封闭图形也有大小。它们的大小就是图形的面积。  

3、揭示定义: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4、(课件出示)判断下面什么图形是封闭图形,夯实概念。  

四、操作实验、研究方式。  

1、出示面积相近的两个图形,学生比大小。  

师: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近,你能看出它们面积的大小嘛?  

生:不可以,但我们可以用重叠法。(学生上台演示)。  

2、课件出示出示面积接近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学生判断面积的大小。  

师:不可以用重叠法咋办,应该如何处理?(学生小组讨论)  

师:为了便于各位考生比较,老师为你们提供了一部分材料:4个小方块、纸条、硬币。各位考生可以借助这些材料,想办法比较它们的大小。  

学生动手操作,利用学具袋中的学具想出各种方式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师巡视详细指导。  

3、学生演示不一样方式并由学生选择测量面积比较准确的方式。  

4、师引出数格子的方式。  

五、实践运用,处理问题  

1、(课件出示)用数格子的方式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生观察后举手回答。  

2、出示两个正方形,学生讨论并判断是不是可以用数格子的方式。让学生清楚比较时格子的大小要一样。  

3、书本40页画一画。  

明确面积一样,图形的形状可以明显不同。  

六、 拓展(小小设计师)  

在方格纸中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图形贴画。  

1、由智慧老人送礼物引出。2、教师提出活动详细要求。  

3、展示学生部分作品,并比较图形面积大小。  

七、总结  

在今天的学习中,你都了解了些什么?  

教学反思:“面积”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的主要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帮学生初步建立面积的概念。北师大版数学考试教材把面积概念独立教学,目标是改变以往偏重面积计算及单位换算,不重视,而且对工作也不负责任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情况。“面积”的概念是学生学习几何形体的基础,因为这个原因要让学生在详细生动的情境中感悟和理解这一概念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考试教材中所提供的非常多“比一比”、“猜一猜”、“摆一摆”都将成为课堂中学生亲身经历的活动过程。按照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创设了各自不同的活动情境,充实学生的实践活动,把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的目标落到实处。    

一、数学课堂教学关联非常密切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需要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促进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习内容来自学生生活实质上,在学生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学习,能够让学习更有效。因为,学习内容贴合学生知识经验,满足学生心理特点,容易形成知识结构,同时也充分反映了学习生活化的观念。面积的概念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并熟悉“面积”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我从生活入手,让学生找生活中物体的面,感知物体的面有大有小,进行物体面的大小比较,通过物体面的大小比较揭示物体表面的面积。这样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学生在不了解不觉中理解了面积的含义,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反映了现代教育思想所倡导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向学生提供与生活实质上密切联系的、有价值的、富有趣味的教学内容”这一基本观念。  

二、给学生的活动提供充裕时间和空间本课教学途中我为学生创设了从事数学学习活动和交流的空间。比如:在教学平面图形面积大小比较时,我先让学生分组探讨出比较的方式,然后通过实践、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学生用剪拼、数方格、重叠、摆硬币的方式等,这样学生全面、主动地参加到学习途中,使不一样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取得不一样的蓬勃发展和进步,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加深了学生对面积含义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与合作意识。  

三、评价特别重要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还应把激发改变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想法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因为这个原因,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充分发挥课堂评判语的激励功能。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的激励性评价,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继续学习的动机,改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特别对后进学生出现鞭策作用。评价的持续时间性更是应该加强的。这节课,我注重了以下几点持续时间性的评价:在学生猜测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大小后面,我的评价:刚才考生们说的都是我们的猜测,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我们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但为了离正确答案更进一步,就应该去验证你的猜测。

小学五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下学期学期教学计划步骤有什么?

1、优化编排结构,突出数学的文化特色,为培养学生的数感提供丰富素材。

2、计算教学内容的编排反映改革的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蓬勃发展和进步。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高。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式,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八年级下册数学期末学习概括地叙述纲目、要点的公文(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学习概括地叙述纲目、要点的公文

第一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一、大多数情况下地,用符号“<”(或“≤”),“>”(或“≥”)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不等式的解不唯一,把全部满足不等式的解集合在一起,构成不等式的解集. 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解不等式.

由哪些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所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不等式组的解集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

等式基本性质1:在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 基本性质2:在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为0),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

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注:移项要变号,但不等号不变。)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 若ab, 则a+cb+c;2、若ab, c0 则acbc若c0, 则acbc

不等式的其他性质:反射性:若ab,则ba;传递性:若ab,且bc,则ac

三、解不等式的步骤:1、去分母; 2、去括号; 3、移项合并同一类型项; 4、系数化为1。 四、解不等式组的步骤:1、解出不等式的解集2、在同一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五、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实质上问题的大多数情况下步骤:(1) 审题;(2)设未知数,找(不等量)关系式;(3)设元,(按照不等量)关系式列不等式(组)(4)解不等式组;检验并答题。

六、经常容易考到题型: 1、 求4x-6 7x-12的非负数解. 2、已知3(x-a)=x-a+1r的解合适2(x-5) 8a,求a 的范围.

3、当m取何值时,3x+m-2(m+2)=3m+x的解在-5和5当中。

第二章 分解因式

一、公式:1、 ma+mb+mc=m(a+b+c)2、a2-b2=(a+b)(a-b)3、a2±2ab+b2=(a±b)2 二、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哪些整式的积的形式,这样的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1、把哪些整式的积化成一个多项式的形式是乘法运算.2、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哪些整式的积的形式是因式分解.3、ma+mb+mc m(a+b+c)4、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相反方向的变形。

三、把多项式的各项都含有的一样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的各项的公因式.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就是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形式. 找公因式的大多数情况下步骤:(1)若各项系数是整系数,取系数的最大公约数;(2)取一样的字母,字母的指数取很低的;(3)取一样的多项式,多项式的指数取很低的.(4)全部这些因式的乘积即为公因式.

四、分解因式的大多数情况下步骤为:(1)若有“-”先提取“-”,若多项式各项有公因式,则再提取公因式.(2)若多项式各项没有公因式,则按照多项式特点,选用平方差公式或完全平方公式.(3)每一个多项式都要分解到不可以再分解为止.

五、形如a2+2ab+b2或a2-2ab+b2的式子称为完全平方法. 分解因式的方式:1、提公因式法。2、运用公式法。

第三章 分式

注:1°针对任意一个分式,分母都不可以为零.

2°分式与整式不一样的是:分式的分母中含有字母,整式的分母中不含字母.

3°分式的值为零含两层意思:分母不等于零;分子等于零。( 中B≠0时,分式有意义;分式 中,当B=0分式无意义;当A=0且B≠0时,分式的值为零。)

经常容易考到重要内容及核心考点:1、分式的意义,分式的化简。2、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3、分式方程的解法及其利用分式方程解应用题。

第四章 相似图形

一、 定义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假设a与b的比值和c与d的比值相等,既然如此那, 或a∶b=c∶d,这时组成比例的四个数a,b,c,d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内项.即a、d为外项,c、b为内项. 假设选用同一个长度单位量得两条线段AB、CD的长度分别是m、n,既然如此那,就说这两条线段的比(ratio)AB∶CD=m∶n,或写成 = ,这当中,线段AB、CD分别叫做这两个线段比的前项和后项.假设把 表示成比值k,则 =k或AB=k•CD. 四条线段a,b,c,d中,假设a与b的比等于c与d的比,即 ,既然如此那,这四条线段a,b,c,d叫做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 黄金分割的定义:在线段AB上,点C把线段AB分成两条线段AC和BC,假设 ,既然如此那,称线段AB被点C黄金分割(golden section),点C叫做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AC与AB的比叫做黄金比.这当中 ≈0.618. 引理: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还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 相似多边形: 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 相似多边形:各角对应相等、各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 相似比:相似多边形对应边的比叫做相似比.

二、比例的基本性质:1、若ad=bc(a,b,c,d都不等于0),既然如此那, .假设(b,d都不为0),既然如此那,ad=bc.2、合比性质:假设 ,既然如此那, 。3、等比性质:假设 =…= (b+d+…+n≠0),既然如此那, 。4、更比性质:若 既然如此那, 。5、反比性质:若 既然如此那,

三、求两条线段的比时要注意的问题:(1)两条线段的长度一定要用同一长度单位表示,假设单位长度不一样,应先化成同一单位,再求它们的比;(2)两条线段的比,没有长度单位,它和刚才采取的长度单位无关;(3)两条线段的长度都是正数,故此,两条线段的比值总是正数.

四、相似三角形(多边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和对应中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相似多边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五、全等三角形的判断方式有:ASA,AAS,SAS,SSS,直角三角形除开这个因素不说再加HL

六、相似三角形的判断方式,判断方式有:1.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2.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3.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4.定义法: 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5、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在特殊的三角形中,有的相似,有的不相似.1、两个全等三角形一定相似.2、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一定相似.3、两个等边三角形一定相似.4、两个直角三角形和两个等腰三角形未必相似.

七、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位似比。 假设两个图形不单单是相似图形,而且,每组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个点,既然如此那,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这个点叫位似中心,这时的相似比又称为位似比。

八、经常容易考到重要内容及核心考点:1、比例的基本性质,黄金分割比,位似图形的性质。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判断。相似多边形的性质。

第五章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1)普查的定义:这样的为一定目标而对考察对象进行的全面调查,称为普查.(2)整体:这当中想考察对象的我们全体称为整体。(3)个体:组成整体的每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4)抽样调查:(sampling investigation):从整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调查,这样的调查称为抽样调查.(5)样本(sample):这当中从整体中抽取的一些个体叫做整体的一个样本。(6) 当整体中的个体数目有点多时,为了节省时间、人力、物力,可采取抽样调查.为了取得较为准确的调查结果,抽样时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还需要注意特别要注意关注样本的大小. (7)我们称每个对象产生的次数为频数。而每个对象产生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为频率。

数据波动的统计量:极差:指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信息内容服务平台与最小数据的差。方差:是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标准差:方差的算术平方根。识记其计算公式。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还需要知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定义。

刻画平均水平用:平均数,众数,中位数。 刻画离散程度用:极差,方差,标准差。

经常容易考到重要内容及核心考点:1、作频数分布表,作频数分布直方图。2、利用方差比较数据的稳定性。3、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求法。3、频率,样本的定义

第六章 证明

一、对事情作出判断的句子,就叫做出题. 即:出题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大多数情况下情况下:疑问句不是出题.图形的作法不是出题. 每个出题都拥有条件(condition)和结论(conclusion)2个部分组成. 条件是已知的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断出的事项. 大多数情况下地,出题都可以写成“假设……,既然如此那,……”的形式.这当中“假设”引出的部分是条件,“既然如此那,”引出的部分是结论. 要说明一个出题是一个假出题,一般可以举出一个例子,使它具备出题的条件,而不具有出题的结论.这样的例子称为反例。

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度。1、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思路是将原三角形中的三个角“凑”到一起组成一个平角.大多数情况下需作辅助线.既可以作平行线,也可作一个角等于三角形中的一个角.2、三角形的外角与它相邻的内角是互为补角.

三、三角形的外角与它不相邻的内角关系是:(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四、证明一个出题是真出题的基本步骤是:(1)按照题意,画出图形.(2)按照条件、结论,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3)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 在证明时需注意:(1)在一般分析的过程不要求写出来.(2)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按照. 假设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既然如此那,这两条直线也相互平行。30。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斜边上的高是斜边的一半。

经常容易考到重要内容及核心考点:1、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三角形外角定理。2两直线平行的性质及判断。出题及其条件和结论,真假出题的定义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有多重?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结合详细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质上质量。2.掌握并熟悉“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3.体验数学与实质上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升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建立1千克、1克的概念。2.估算一部分物品的重量。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师:考生们,上节课有两个考生表现得很好,老师要和他们热烈拥抱。 老师抱一个特别瘦的学生一下就抱起来了,而抱一个胖的学生怎么抱也抱不起来。 师:通过刚才老师抱这两个学生你有哪些发现? 师:真的吗?(让一个学生再来抱抱试试)2.师让学生从桌上任拿2个物品掂一掂,说一说谁比较轻,谁比较重。(二)探索新知 1.汇报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师:刚才我们通过抱一抱和掂一掂都可以大体比较出两个物品的轻重,既然如此那,要清楚物品究竟有多重,该咋办,应该如何处理? (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用秤来称。)师:这两个方式都不错!假设物品的包装上标有质量,我们完全就能够清楚一部分物品的质量。上一天老师布置考生们到商店任选5件自己喜欢吃的食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谁来汇报一下?学生汇报。师:考生们收集的资料很好!考生们刚才说到的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用来表示物品的质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2.认识秤。师: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可以清楚物品的质量,但是,不少物品没有包装。例如:刚才两个考生的体重、桌上摆的鸡蛋、苹果等物品,为了清楚它们的质量该咋办,应该如何处理?(用秤来称。) 师:对,为了清楚物品的准确质量可以用秤来称,在生活中你见过什么秤?在什么地方见过?生汇报: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健康秤等等。用课件讲解各自不同的秤的简单使用。台秤:把物品放入盘内,指针会告诉我们物品的质量。 电子秤:把物品放入盘内,会自动显示物品的质量。 弹簧秤:把物品挂在钩子上,完全就能够读出物品的质量。 天平: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右盘内的砝码和下面标尺表示的刻度来计算左盘中物品的质量。 磅秤:计算秤砣质量和秤杆刻度表示的质量,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知道被称物品的质量。 3. 简单讲解天平和盘秤的用法。师: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放着一台天平和一个台秤。老师简单讲解天平各部分的名称:托盘、横梁、标尺、指针、螺旋、砝码……(边指边说)师:天平的使用方式是先在左边的盘里放上要称的物品,然后在右边的盘里放上砝码,直到天平的指针在标尺的中间为止。这时天平平衡表示两端的质量相等,计算出右盘内的砝码和下面的标尺指示的刻度的和就是左盘中物品的质量。(边操作边讲解)考生们桌上的天平,老师已经调试好了,在使用时,右边放砝码,左边放物品,打开红色的砝码盒,里面有一个小镊子,一定要用小镊子来夹取砝码,不可以用手直接拿,假设用手直接拿会腐蚀砝码。目前用小镊子夹取每个砝码认识一下每个砝码的质量是多少。学生分组认识砝码。师:目前老师把1克的砝码放在台秤的盘里,看看秤的指针有哪些变化?师:指针所指的位置就是1克。目前考生们每人选不一样克数的砝码,看看指针的位置在什么地方,那个地方就是砝码的质量。4. 认识克。(1)称一称。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天平和台秤,学习了它们的使用方式。目前我们就用台秤或天平称出桌上的苹果、盐、几粒黄豆、哪些回形针……的质量。考生们称完后面写清物品的名称和质量做好记录。看在3分内哪组考生称的物品最多,哪组就是优胜组! 学生分组称物品。(2)说一说。你称的这些物品的重量。师:这些比较轻的物品,考生们都使用克作单位。很好!克用字母g来表示。(师边说边板书:克――g)(3)掂一掂。师:你清楚1克有多重吗?把你们刚才称的1克的物品拿出来,例如一枚2分的硬币,放在手里掂一掂,感觉一下1克,有哪些感觉?(4)找一找。师:找一找生活中什么物品的质量大概是1克?师:考生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物品体会1克的质量太棒了!(5)猜一猜。师:考生们不要称,猜一猜几粒黄豆的质量大概是1克?几粒大米的质量大概是1克?哪些回形针的质量大概是1克?……猜完后面再称一称看对不对?学生分组活动,并交流汇报。 (6)估一估。师:请考生们在小组里任选3~4件物品合在一起,先估一估它的质量,然后再验证估计得准不准。比一比谁估计得最准!小组内验证,比一比谁估计得最准。 5. 认识千克。(1)教师讲解。师:刚才有的组的考生称的物品合在一起的质量达到1000多克甚至往年多克,在记录时是不是要写不少数,假设不注意还有可能写错是不是不方便?咋办,应该如何处理呢?师:我发现我们班有的考生很聪明。结合课前的调查清楚,较重的物品要用千克表示。很好!称较轻的物品,可以用克作单位。称较重的物品,要用千克作单位的,千克用kg表示。(师边说板书:千克――kg)师:考生们刚才称的盐一袋是500克,两袋盐就是1千克。一袋牛奶是250克,4袋牛奶也是1千克。(2)掂一掂。师:请各位考生掂一掂两袋盐或4袋牛奶,体验一下1千克有多重。(3)找一找。师:1千克其实就是常说的我们平日间所说的1公斤,其实就是常说的2斤。既然如此那,在你周围还能找到什么物品的质量大概也是1千克?(4)拎一拎。师:请考生们想办法任意称出几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拎一拎。学生有的把哪些小组的盐都收集起来拎一拎,有的把书包称一称再拎一拎……(5)说一说。师:请考生们以克和千克为单位说一说生活中熟悉的物品质量。 6. 教学1千克=1000克。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克与千克,既然如此那,克与千克当中有哪些关系呢?多少克才是1千克呢?请考生们猜一猜,然后想办法验证! (三)总结师:学到这里,你有哪些收获?(四)夯实练习1.出示课本第20页的图。师:说一说下面物品的质量各是多少?(1)详细指导学生看第一个秤面上的刻度。师:从秤面上看这个秤最多可以称多重的东西? 两个鸡蛋重多少? 一个鸡蛋重多少呢?(2)第2小题生自己做。 2. 教科书第20页“练一练”的第2题。让学生直接填在教科书上,集体订正。 3. 教科书第20页“想一想”。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比较,哪个重些? 4. 单位用错的日记。师:老师这里有一篇日记请考生们仔细阅读,你能发现什么?早晨,我在2千米高的床上起来,用18分米的牙刷刷牙,洗脸后,坐在8米高的餐桌前喝了一杯150厘米高的牛奶,吃了一个65千克的鸡蛋,然后背起3克的书包上学去了。

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归。 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观书有感(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江南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江上渔者(宋)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俺是属于非诚勿扰形。

数学备考资料及辅导课程

数学免费资料+培训课程

©下载资源版权归作者所有;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使用,请支持正版!

数学培训班名师辅导课程

考试培训视频课程
考试培训视频课程

以上就是本文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什么是面积》教学的全部内容

本文链接:https://bbs.china-share.com/news/52170.html

发布于:博宇考试网(https://bbs.china-share.com/)>>> 数学栏目(https://bbs.china-share.com/zhongxue/shuxue/)

投稿人:网友投稿

说明:因政策和内容的变化,上文内容可供参考,最终以官方公告内容为准!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博宇考试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对内容有建议或侵权投诉请联系邮箱:ffsad111@foxmail.com

关注本站了解更多关于文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什么是面积》教学和数学的相关信息。

数学热门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