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篇哲理? 《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章是论语核心思想“仁”的着重说明,在《论语》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其阐述了仁的最基本的存在范围,如何去做一个有仁德的人,君子与小人...
读后感
《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章是论语核心思想“仁”的着重说明,在《论语》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其阐述了仁的最基本的存在范围,如何去做一个有仁德的人,君子与小人之别,都是紧跟“仁”这一是非辨别标准进行的。
仁,并不是只可以存在大道理中,也是存在生活琐事之中的。人与人当中形成社会,社会之风气来自人与人当中的相处之道,这便是仁最本初意思。
因而,要提高到仁的地位,一定要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
这个问题的参考答案:
本篇解读
本篇涵盖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还有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这一篇涵盖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出现过很大影响。
原文
401 子曰:“里仁为美(1),择不处仁(2),焉得知(3)?”
注释
(1)里仁为美:里,住处,借作动词用。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
(2)处:居住。
(3)知:音zhì,同智。
原文翻译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假设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作品赏析
每个人的道德修养不仅是个人自己的事,又肯定和刚才处的外界环境相关。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
原文
40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注释
(1)约:穷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觉得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原文翻译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可以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可以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清楚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作品赏析
在这章中,孔子觉得,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不然,他们就可以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唯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这样的思想是期望大家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原文
403 子曰:“唯仁者能好(1)人,能恶(2)人。”
注释
(1)好:音hào,喜爱的意思。作动词。
(2)恶:音wù,憎恶、讨厌。作动词。
原文翻译
孔子说:“唯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可以爱人和恨人。”
作品赏析
儒家在讲“仁”时,不单单是说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一个方面。 孔子在这里没有说到要爱什么人,恨什么人,但有爱则肯定有恨,二者是相对立而存在的。只要做到了“仁”,就肯定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原文
40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原文翻译
孔子说:“假设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作品赏析
这是紧接上一章来说的。只要养成了仁德,那就不会去做坏事,即不会犯上作乱、为非作恶,也不会骄奢淫逸、随心所欲。而是可以做有益于国家、促进百姓的善事了。
原文
40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当中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原文翻译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需要正当的方式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需要正当的方式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假设离开了仁德,又应该如何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候刻也一定要根据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时,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作品赏析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时常忽视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大家只要仁、义,不要利、欲。其实并不是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期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一定要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不然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样的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认真推敲。
原文
40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够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原文翻译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不可以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时,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这样的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作品赏析
孔子特别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特别是养成仁德的情操。但当时动荡的社会中,爱好仁德的人已经很少了,故此,孔子说他没有见到。但孔子觉得,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靠个人自觉的努力,因为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
原文
40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原文翻译
孔子说:“大家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差不多的。故此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完全就能够清楚他没有仁德了。”
作品赏析
孔子觉得,人之故此,犯错误,从根源处来说是他没有仁德。有仁德的人时常会不要错误,没有仁德的人就没办法不要错误,故此,从这一点上,没有仁德的人所犯错误的性质是相似的。这从另一的视角讲了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原文
408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原文翻译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作品赏析
这一段话经常被大家所引用。孔子所说的道究竟指什么,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我们的认识是,孔子这里所讲的“道”,系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这主要是从伦理学意义上说的。
原文
409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原文翻译
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启发,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样的人是划不来与他谈论道的。”
作品赏析
本章和前一章讨论的都是道的问题。本章所讲“道”的含义与前章总体一样。这里,孔子觉得,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为这个原因,根本就没有必要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
原文
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1)也,无莫(2)也,义(3)之与比(4)。”
注释
(1)适:音dí,意为亲近、厚待。
(2)莫:疏远、冷淡。
(3)义:适宜、妥当。
(4)比:亲近、相近、靠近。
原文翻译
孔子说:“君子针对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根据义去做。
作品赏析
这一章里孔子提出对君子要求的基本点之一:“义之与比。”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为人公正、友善,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本章谈论的仍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
原文
411 子曰:“君子怀(1)德,小人怀土(2);君子怀刑(3),小人怀惠。”
注释
(1)怀:思念。
(2)土:乡土。
(3)刑:法制惩罚。
原文翻译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作品赏析
本章再次提到君子与小人这两个不一样类型的人格形态,觉得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们胸怀远大,视野开阔,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事情,而小人则只清楚思恋乡土、小恩小惠,考虑的唯有个人和家庭的生计。这是君子与小人当中的区别点之一。
原文
412 子曰:“放(1)于利而行,多怨(2)。”
注释
(1)放:音fǎng,同仿,效法,引申为追求。
(2)怨:别人的怨恨。
原文翻译
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可以招致更多的怨恨。”
作品赏析
本章也谈义与利的问题。他觉得,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他不会总是考虑个人利益的得与失,更不会一心追求个人利益,不然,就可以招致来自各方的怨恨和指责。这里仍谈先义后利的观点。
原文
413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1)?不可以以礼让为国,如礼何(2)?”
注释
(1)何有:全意为“何难之有”,即不难的意思。
(2)如礼何:把礼咋办,应该如何处理?
原文翻译
孔子说:“可以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哪些困难呢?不可以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作品赏析
孔子把“礼”的原则推而广之,用于国与国当中的交往,这在古代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孔子时代的“国”乃“诸侯国”,均属中国境内的兄弟国家。然而在近代以来,曾国藩等人仍主张对西方殖民主义国家采用“礼让为国”的原则,那就难免被指责为“卖国主义”了。
原文
4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故此,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就可以清楚的知道也。”
原文翻译
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清楚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大家清楚的人。”
作品赏析
这是孔子对自己和自己的学生常常谈论的问题是他立身处世的基本态度。孔子并不是不想成名成家,并不是不想身居要职,而是期望他的学生一定要第一立足于自己的学问、修养、才可以的培养,具备足以胜任官职的各方面素质。这样的思路是可取的。
原文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罢了矣。”
原文翻译
孔子说:“参,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自始至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后面,考生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作品赏析
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待人忠恕,这是仁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在这章中,孔子只说他的道是有一个基本思想一以贯之的,没有详细解释什么是忠恕的问题,在后面的篇章里,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对这一,我们将再作剖析。
原文
416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原文翻译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清楚小利。”
作品赏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很大的一句话,被大家传说。这个问题就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孔子觉得,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规则和程序的道德,一门心思追求个人利益,就可以犯上作乱,破坏等级规则和程序。故此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默认为小人。经过后代儒家的蓬勃发展和进步,这样的思想就变成义与利尖锐对立、非此即彼的义利观。
原文
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原文翻译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是否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作品赏析
本章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问题。这是修养方式之一,即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其实那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旧辙,这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态度,在今天仍不失其精辟之见。
原文
418 子曰:“事父母几(1)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2)而不怨。”
注释
(1)几:音jī,轻微、婉转的意思。
(2)劳:忧愁、烦劳的意思。
原文翻译
孔子说:“事奉父母,(假设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依然不会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作品赏析
这一段还是讲有关孝敬父母的问题。事奉父母,这是应该的,但假设一门心思要求孩子对父母绝对服从,百依百顺,甚至父母不听劝说时,孩子仍要对他们毕恭毕敬,毫无怨言。这个问题就成了封建专制主义是维护封建宗法家族制度的重要纲常名教。
原文
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1),游必有方(2)。”
注释
(1)游:指游学、游官、经商等外出活动。
(2)方:一定的地方。
原文翻译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假设不可以已要出远门,也一定要有一定的地方。”
作品赏析
“父母在,不远游”是先秦儒家有关“孝”字道德的详细内容之一。历代都用这个孝字原则去管束、要求孩子为其父母尽孝。这样的孝的原则在今天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
原文
420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1)
注释
(1)本章内容见于《学而篇》111章,这个方向略。
原文
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了解也。一条以喜,一条以惧。”
原文翻译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清楚还经常记在心里。一个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个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作品赏析
春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臣弑君、子弑父的犯上作乱之事时有出现。为了维护宗法家族制度,孔子就特别强调“孝”。故此,这一章还是谈“孝”,要求孩子从内心深处要孝敬自己的父母,绝对服从父母,这是要给予批评的。
原文
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原文翻译
孔子说:“古代人尽量不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
作品赏析
孔子一贯主张谨言慎行,尽量不允诺,尽量不表态,假设做不到,就可以失信于人,你的威信也就降低了。故此,孔子说,古人就尽量不说话,更不说随心所欲,因为他们以不可以兑现允诺而感到耻辱。这一思想是可取的。
原文
423 子曰:“以约(1)失之者鲜(2)矣。”
注释
(1)约:管束。这里指“约之以礼”。
(2)鲜:少的意思。
原文翻译
孔子说:“用礼来管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原文
424 子曰:“君子欲讷(1)于言而敏(2)于行。”
注释
(1)讷:迟钝。这里指说话要谨严。
(2)敏:敏捷、迅速的意思。
原文翻译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严,而行动要敏捷。”
原文
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原文翻译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完全一样的人与他相处。”
原文
426 子游曰:“事君数(1),斯(2)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注释
(1)数:音shuò,屡次、多次,引申为烦琐的意思。
(2)斯:就。
原文翻译
子游说:“事奉君主太过烦琐,就可以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可以被疏远了。”
《论语·里仁篇》本篇是《论语》的第四篇,又名《论》。
涵盖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还有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这一篇涵盖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出现过很大影响。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以上就是本文论语里仁篇哲理,里仁篇第四原文的全部内容,关注博宇考试网了解更多关于文论语里仁篇哲理,里仁篇第四原文和读后感的相关信息。
本文链接:https://bbs.china-share.com/news/230674.html
发布于:博宇考试网(https://bbs.china-share.com)>>> 读后感栏目
投稿人:网友投稿
说明:因政策和内容的变化,上文内容可供参考,最终以官方公告内容为准!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博宇考试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对内容有建议或侵权投诉请联系邮箱:ffsad111@foxmail.com
读后感
论语里仁篇哲理? 《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章是论语核心思想“仁”的着重说明,在《论语》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其阐述了仁的最基本的存在范围,如何去做一个有仁德的人,君子与小人...
读后感
读后感。明显不同的卡梅拉我爱平顶锅急? 读书会上,老师给我们推荐了《明显不同的卡梅拉》这本书,我迫不及待地买来读。这本表达得精彩极,给我留下了深入透彻的印象。 这套书是讲一只名...
读后感
范仲淹苏幕遮全文? 苏幕遮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可以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够,绿杨阴里白沙堤。 午夜非无月,不是没有人烟。这边有狂客,却称其自然仙。 探莺有感,酬答新词。明月...
读后感
红岩456章的读后感? 一位大义凛然的女英雄,一位遍体鳞伤的女共产党员,一位十根手指血淋淋滴血的江姐对敌人庄重地说出来了。 当我读到这时,仿佛我的手也在巨痛,锥心地疼痛让我眼前...
读后感
什么的森林? 无边无际 拼音 [wú biān wú jì] 释义 际:边缘。指无限广阔,没有边际。也作“无边无垠”、“无边无涯”。 出处 《霹雳》:“山路通过涧上一座毛竹小桥;重又隐没到无边无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