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这个故事有什么体会,读了六尺巷的故事我们懂得了什么

“六尺巷”这个故事有什么体会,读了六尺巷的故事我们懂得了什么

“六尺巷”这个故事有哪些体会?

体会到谦让是美德,宽容成就和谐。

六尺巷我懂得了和是什么?

六尺巷我懂得了和是:做人要和睦、包容忍让、平等着人。

包容忍让,能做到得人依然不会多,对身居高位、手握重权的人来说更是难能可贵。张英在涉及自己家人切身利益时,没有利用手中权势欺压对方,而是以高远的眼光、开阔的心胸劝说家人退让为先,以此感动了邻居。多一分宽容!在矛盾面前,只要心胸宽阔,不少干戈都可以化为玉帛,和谐局面就可以产生。

这样的谦让,不单单是一种美德,也是人际关系的一种调节器。这样的处事的智慧,能让你未来的路走得更宽更远。

六尺巷的故事说明什么?

这个故事说明,邻里当中相互谦让、相互谅解,就没啥问题处理不了。

拓展资料

六尺巷,位于安徽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1662年—1723年),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让墙诗”就出自六尺巷的一段历史典故。史料记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书于后寄归。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2023年11月21日,时任国务委员唐家璇在参观六尺巷后,题辞:“桐城六尺巷,和谐名城扬”。

2023年4月,“桐城文庙-六尺巷”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六尺巷东起西后街巷,西抵百子堂。巷南为张英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全长100米、宽2米,均由鹅卵石铺就。“六尺巷”主体建筑涵盖巷道、东边的“礼让”石牌坊和西边的“懿德流芳”石牌坊、休闲广场、诗画照壁、假山石等。

安徽桐城的六尺巷有何典故?哪首诗可以表达?

典故:清代康熙年间,宰相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在宅子地界上出现争执,张家人千里传书给在北京城的张英求援。张英写了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邻居清楚后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六尺巷因为这个原因而来。

清代礼部尚书张英。其家人修建府第,因地界问题与邻居出现了争执后,张英写的。安徽桐城有一个六尺巷,也叫仁义胡同,有六尺多宽,百米来长。传说巷旁原住张吴(一说方姓,一说叶姓)两家,张家之子张英(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吴家越地而用,张家驰书京城,张批诗后寄回。

家人见信后照办,让地三尺,吴家亦感张诗有理,也让地三尺,形成了六尺之巷。张英批诗一首寄归。诗云“千里送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遂退让三尺,吴氏感其义亦让三尺,故成六尺巷。

简述六尺巷的故事怎样写议论文?

六尺巷的故事中蕴含相互忍让,不斤斤计较的生活哲理,可以由此扩展开来写议论文。

六尺巷的故事简单版?

“六尺巷”的故事

解读,

清朝宰相张廷玉与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比邻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出现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张宰相出面干预.没想到,这位宰相看罢来信,马上作诗劝导老夫人:“千里捎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老夫人见书明理,马上主动把墙往后退了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马上把墙让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当中,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

以上就是本文“六尺巷”这个故事有什么体会,读了六尺巷的故事我们懂得了什么的全部内容,关注博宇考试网了解更多关于文“六尺巷”这个故事有什么体会,读了六尺巷的故事我们懂得了什么和读后感的相关信息。

本文链接:https://bbs.china-share.com/news/180176.html

发布于:博宇考试网(https://bbs.china-share.com)>>> 读后感栏目

投稿人:网友投稿

说明:因政策和内容的变化,上文内容可供参考,最终以官方公告内容为准!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博宇考试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对内容有建议或侵权投诉请联系邮箱:ffsad111@foxmail.com

TAG标签:

   ">读了六尺巷的故事我们懂得了什么       ">六尺巷的读后感       ">“六尺巷”这个故事有什么体会       ">六尺巷我懂得了和是什么   

读后感热门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