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释文和译文,祥训诂,名句读读音

三字经释文和译文,祥训诂,名句读读音

三字经释文和译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解释:人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好的,只不过是因为在成长途中所身处的学习环境明显不同,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假设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可以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最重要,要优先集中精力的方式就是要专心完全一样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解释:之前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好的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式,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解释:只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以自己为先锋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如果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时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哪些用呢?

  舆图广,超前代。九十年,国祚废。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元趄的疆域很各位,所统治的领土,超越了之前的每一个朝代。然而,它只维持了短短九十年,就被农民起义推翻了。元朝末年,明太祖朱元璋起义,最后推翻元朝统治,统一全国,建立大明,他自己当上了皇帝,号洪武,定都在金陵。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翻译】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很少,只是后天所身处的环境不一样和所受教育不一样,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翻译】假设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可以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最重要,要优先集中精力的方式就是要专心完全一样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翻译】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翻译】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很少,只是后天所身处的环境不一样和所受教育不一样,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翻译】假设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可以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最重要,要优先集中精力的方式就是要专心完全一样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翻译】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翻译】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式,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翻译】只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以自己为先锋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翻译】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如果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时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既然如此那,到老时都超级难带来一定作为的。

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了解义。

【翻译】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可以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翻译】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不少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翻译】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清楚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翻译】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清楚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样的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清楚的。“弟”通“悌”,尊敬友爱。

11、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翻译】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悌,故人事亲事长,必要尽其孝悌。孝悌乃一件大事。其次一等,多见天下之事,以广其所知,多闻古今之理,以广其所学。知十百千万之数为某数,识古今圣贤之事为某文也。

12、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翻译】中国采取十进位算术方式: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13、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翻译】还应该清楚一部分平日生活常识。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翻译】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很少,只是后天所身处的环境不一样和所受教育不一样,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翻译】假设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可以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最重要,要优先集中精力的方式就是要专心完全一样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翻译】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翻译】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式,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翻译】只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以自己为先锋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翻译】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如果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时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既然如此那,到老时都超级难带来一定作为的。

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了解义。

【翻译】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可以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翻译】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不少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翻译】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清楚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翻译】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清楚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样的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清楚的。“弟”通“悌”,尊敬友爱。

11、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翻译】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悌,故人事亲事长,必要尽其孝悌。孝悌乃一件大事。其次一等,多见天下之事,以广其所知,多闻古今之理,以广其所学。知十百千万之数为某数,识古今圣贤之事为某文也。

12、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翻译】中国采取十进位算术方式: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13、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翻译】还应该清楚一部分平日生活常识。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14、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翻译】三纲是人与人当中关系应该遵循的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孩子当中相亲相爱,夫妻当中和顺相处。

15、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翻译】春、夏、秋、冬叫做四季。季节持续性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16、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翻译】东、南、西、北,做“四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这四个方位,一定要有一个中央位置对应,才可以把各个方位定出来。

17、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翻译】“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宇宙各自不同的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按照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和组合变化而出现的。

18、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翻译】“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是古代记时的标记。

19、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

【翻译】太阳行走的轨迹叫做黄道,大地所在的平面位于中间,这个平面叫做赤道。按照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不清楚地球是球体,所说的赤道应该就指的是所生活的平面。

地球紧跟太阳运转,而太阳又紧跟着银河系中心运转。太阳运行的轨道叫“黄道”,在地球中央有一条假想的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那就是赤道。

20、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翻译】在赤道地区,温度最高,气候特别炎热,从赤道向南北两个方向,气温渐渐变低。中国是地处地球的东北边。

21、寒燠均,霜露改。右高原,左大海。

【翻译】中国气候冷暖匀称而有霜露。右边是高原,左边是大海。

22、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

【翻译】中国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这四条大河是中国河流的代表。

23、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翻译】中国的五大名山,称为“五岳”,就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这五座山是中国大山的代表。

24、古九州,今改制。称行省,三十五。

【翻译】中国汉时以辖九州统管全国,现为省,总共三十五个。

25、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

【翻译】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和商人是国家不可缺乏的栋梁,称为四民,这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26、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翻译】假设全部的人都可以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不变的法则作为处事做人的标准,社会就可以永葆祥和,故此,每个人都应遵循,不可怠慢疏忽。

27、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

【翻译】除了人类,在地球上还有花草树木,这些属于植物,在陆地上和水里到处都拥有。

28、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翻译】虫、鱼、鸟、兽属于动物,这些动物有的能在天空中飞,有的能在陆地上走,有的能在水里游。

29、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翻译】人类生活中的主食有的来自植物,像稻子、小麦、豆类、黄米和高粱,这都是平日生活的重要食品。

30、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翻译】在动物中有马、牛、羊、鸡、狗和猪,这叫六畜。这些动物和六谷一样本来都是野生的。后来被大家渐渐驯化后,才成为人类平日生活的必需品。

31、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俱。

【翻译】高兴叫做喜,生气叫做怒,伤心叫做哀,害怕叫做惧,心里喜欢叫爱,讨厌叫恶,内心很贪恋叫做欲,合起来叫七情。这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七种感情。

32、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翻译】青色、黄色、赤色、黑色和白色,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五行中的五种颜色是大家的肉眼可以识别的。

33、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翻译】在平日间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辨出来的,有酸、甜、苦、辣和咸,这五种味道。

34、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翻译】鼻子可以闻出东西的气味,气味主要有五种,即羊膻味、烧焦味、香味、鱼腥味和腐朽味。

35、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翻译】中国古代人把制造乐器的材料,分为八种,即匏瓜、黏土、皮革、木块、石头、金属、丝线与竹子,称为“八音”。

36、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翻译】中国古代把说话声音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四声地运用一定要和谐,听起来才可以使人舒畅。

37、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翻译】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亲,父亲生自己本身,自己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

38、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翻译】由自己的儿子、孙子再接下去,就是曾孙和玄孙。从高祖父到玄孙称为“九族”。这“九族”代表着人的长幼尊卑规则和程序和家族血统的承续关系。

39、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翻译】父亲与儿子当中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当中的感情要和顺,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则要尊敬。

40、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翻译】年长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长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处应该相互讲信用。假设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们就可以对他忠心耿耿了。

41、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

【翻译】前面提到的十义: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这是人人都应遵循的,千万不可以违背。

42、斩齐衰,大小功。至缌麻,五服终。

【翻译】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这是中国古代亲族中不一样的人死去时穿的五种孝服。

43、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翻译】礼法、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数是古代读书人一定要学习的六种技艺,这六种技艺到现目前已经经没有人能同时具备了。

44、惟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翻译】在六艺中,唯有书法现今社会还是每个人都推崇的。当一个人认识字以后,完全就能够去研究《说文解字》,这样针对研究高深的学问是有很大帮助的。

45、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翻译】中国的文字发展经历了古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这一定要认了解,不可搞混乱了。

46、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原。

【翻译】假设想广泛地学习知识,实在是不容易的事,也不知道怎么开始,但如能做大体研究,还是能了解到不少基本的道理。

47、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翻译】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一定要把每个字都讲了解,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还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

48、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翻译】作为一个学者,求学的初期把基础知识功底打好,把小学知识学透了,才可以读“四书”。

49、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翻译】《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们,还有弟子的弟子们,记载相关孔子言论的一部书。

50、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翻译】《孟子》这本书是孟轲所作,共分七篇。内容也是相关品行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的言论。

51、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

【翻译】作《中庸》这本书的是孔伋,“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变的意思。

52、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翻译】作《大学》这本书的是曾参,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53、四书熟,孝经通。如六经,始可读。

【翻译】把四书读熟了,孝经的道理弄明白了,才可以去读六经这样深奥的书。

54、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翻译】《诗》、《书》、《易》、《礼》、《春秋》,另外,《乐》称六经,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经典,需要认真阅读。

55、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翻译】《连山》、《归藏》、《周易》是我们国内古代的三部书,这三部书合称“三易”,“三易”是用“卦”的形式来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的书籍。

56、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翻译】《书经》的主要内容分六个部分:一典是立国的基本原则;二谟,即治国计划;三训,即大臣的态度;四诰,即国君的通告;五誓,起兵文告;六命,国君的命令。

57、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翻译】周公著作了《周礼》,这当中记载着当时六宫的官制还有国家的组成情况。

58、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翻译】戴德和戴圣整理还注释《礼记》,传述和阐扬了圣贤的著作,这使后代人了解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相关礼乐的情形。

59、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翻译】《国风》、《大雅》、《小雅》、《颂》,合称为四诗,它是一种内容丰富、感情深切的诗歌,值得去朗诵。

60、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翻译】因为周朝的衰落,诗经也就跟着被冷落了,故此,孔子就作《春秋》,在这本书中隐含着对现实政治的褒贬还有对各国善恶行为的分辨。

61、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翻译】三传就是羊高所著的《公羊传》,左丘明所著的《左传》和谷梁赤所著的《谷梁传》,这都是解释《春秋》的书。

62、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翻译】经传都读熟了然后读子书。子书繁杂,一定要选择非常重要的来读,还要记住每件事的本末因果。

63、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翻译】五子是指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和庄子。他们所写的书,便称为子书。

64、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翻译】经书和子书读熟了以后,再读史书、读史时一定要要考究各朝各代的世系,明白他们盛衰的因素,才可以从历史中记取教训。

65、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翻译】自伏羲氏、神农氏到黄帝,这三位上古时代的帝王都可以勤政爱民、很伟大,因为这个原因后人尊称他们为“三皇”。

66、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翻译】黄帝后面,有唐尧和虞舜二位帝王,尧觉得自己的儿子不肖,而把帝位传给了才德兼备的舜,在两位帝王治理下,天下太平,人人称颂。

67、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翻译】夏朝的开国君主是禹,商朝的开国君主是汤,周朝的开国君主是文王和武王。这哪些德才兼备的君王被后人称为三王。

68、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翻译】禹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从此天下就成为一个家族全部的了。经过四百多年,夏被汤灭掉,以此结束了它的统治。

69、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翻译】汤朝征讨夏朝,定国号为商,过了六百多年,直到纣的灭亡。

70、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翻译】周武王起兵灭掉商朝,杀死纣王,建立周朝,周朝的历史最长,前后延续了八百多年。

71、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翻译】自从周平王东迁国都后,对诸侯的控制力就越来越弱了。诸侯国当中经常出现战争,而游说之士也启动大行其道。

72、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翻译】东周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春秋时期,一是战国时期。春秋时的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号称五霸。战国的七雄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73、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翻译】战国末年,秦国的势力日渐强大,把其他诸侯国都灭掉了,建立了统一的秦朝。秦传到二世胡亥,天下又启动大乱,最后,形成楚汉相争的局面。

74、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翻译】汉高祖打败了项羽,建立汉朝。汉朝的帝位传了两百多年,到了孝平帝时,就被王莽篡夺了。

75、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翻译】王莽篡权。改国号为新,天下大乱,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翻译】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很少,只是后天所身处的环境不一样和所受教育不一样,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翻译】假设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可以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最重要,要优先集中精力的方式就是要专心完全一样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翻译】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翻译】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式,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翻译】只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以自己为先锋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翻译】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如果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时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既然如此那,到老时都超级难带来一定作为的。

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了解义。

【翻译】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可以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翻译】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不少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翻译】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清楚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翻译】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清楚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样的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清楚的。“弟”通“悌”,尊敬友爱。

11、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翻译】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悌,故人事亲事长,必要尽其孝悌。孝悌乃一件大事。其次一等,多见天下之事,以广其所知,多闻古今之理,以广其所学。知十百千万之数为某数,识古今圣贤之事为某文也。

12、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翻译】中国采取十进位算术方式: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13、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翻译】还应该清楚一部分平日生活常识。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14、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翻译】三纲是人与人当中关系应该遵循的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孩子当中相亲相爱,夫妻当中和顺相处。

15、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翻译】春、夏、秋、冬叫做四季。季节持续性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16、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翻译】东、南、西、北,做“四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这四个方位,一定要有一个中央位置对应,才可以把各个方位定出来。

17、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翻译】“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宇宙各自不同的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按照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和组合变化而出现的。

18、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翻译】“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是古代记时的标记。

19、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

【翻译】太阳行走的轨迹叫做黄道,大地所在的平面位于中间,这个平面叫做赤道。按照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不清楚地球是球体,所说的赤道应该就指的是所生活的平面。

地球紧跟太阳运转,而太阳又紧跟着银河系中心运转。太阳运行的轨道叫“黄道”,在地球中央有一条假想的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那就是赤道。

20、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翻译】在赤道地区,温度最高,气候特别炎热,从赤道向南北两个方向,气温渐渐变低。中国是地处地球的东北边。

21、寒燠均,霜露改。右高原,左大海。

【翻译】中国气候冷暖匀称而有霜露。右边是高原,左边是大海。

22、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

【翻译】中国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这四条大河是中国河流的代表。

23、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翻译】中国的五大名山,称为“五岳”,就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这五座山是中国大山的代表。

24、古九州,今改制。称行省,三十五。

【翻译】中国汉时以辖九州统管全国,现为省,总共三十五个。

25、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

【翻译】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和商人是国家不可缺乏的栋梁,称为四民,这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26、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翻译】假设全部的人都可以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不变的法则作为处事做人的标准,社会就可以永葆祥和,故此,每个人都应遵循,不可怠慢疏忽。

27、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

【翻译】除了人类,在地球上还有花草树木,这些属于植物,在陆地上和水里到处都拥有。

28、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翻译】虫、鱼、鸟、兽属于动物,这些动物有的能在天空中飞,有的能在陆地上走,有的能在水里游。

29、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翻译】人类生活中的主食有的来自植物,像稻子、小麦、豆类、黄米和高粱,这都是平日生活的重要食品。

30、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翻译】在动物中有马、牛、羊、鸡、狗和猪,这叫六畜。这些动物和六谷一样本来都是野生的。后来被大家渐渐驯化后,才成为人类平日生活的必需品。

31、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俱。

【翻译】高兴叫做喜,生气叫做怒,伤心叫做哀,害怕叫做惧,心里喜欢叫爱,讨厌叫恶,内心很贪恋叫做欲,合起来叫七情。这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七种感情。

32、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翻译】青色、黄色、赤色、黑色和白色,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五行中的五种颜色是大家的肉眼可以识别的。

33、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翻译】在平日间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辨出来的,有酸、甜、苦、辣和咸,这五种味道。

34、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翻译】鼻子可以闻出东西的气味,气味主要有五种,即羊膻味、烧焦味、香味、鱼腥味和腐朽味。

35、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翻译】中国古代人把制造乐器的材料,分为八种,即匏瓜、黏土、皮革、木块、石头、金属、丝线与竹子,称为“八音”。

36、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翻译】中国古代把说话声音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四声地运用一定要和谐,听起来才可以使人舒畅。

37、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翻译】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亲,父亲生自己本身,自己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

38、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翻译】由自己的儿子、孙子再接下去,就是曾孙和玄孙。从高祖父到玄孙称为“九族”。这“九族”代表着人的长幼尊卑规则和程序和家族血统的承续关系。

39、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翻译】父亲与儿子当中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当中的感情要和顺,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则要尊敬。

40、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翻译】年长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长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处应该相互讲信用。假设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们就可以对他忠心耿耿了。

41、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

【翻译】前面提到的十义: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这是人人都应遵循的,千万不可以违背。

42、斩齐衰,大小功。至缌麻,五服终。

【翻译】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这是中国古代亲族中不一样的人死去时穿的五种孝服。

43、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翻译】礼法、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数是古代读书人一定要学习的六种技艺,这六种技艺到现目前已经经没有人能同时具备了。

44、惟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翻译】在六艺中,唯有书法现今社会还是每个人都推崇的。当一个人认识字以后,完全就能够去研究《说文解字》,这样针对研究高深的学问是有很大帮助的。

45、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翻译】中国的文字发展经历了古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这一定要认了解,不可搞混乱了。

46、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原。

【翻译】假设想广泛地学习知识,实在是不容易的事,也不知道怎么开始,但如能做大体研究,还是能了解到不少基本的道理。

47、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翻译】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一定要把每个字都讲了解,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还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

48、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翻译】作为一个学者,求学的初期把基础知识功底打好,把小学知识学透了,才可以读“四书”。

49、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翻译】《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们,还有弟子的弟子们,记载相关孔子言论的一部书。

50、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翻译】《孟子》这本书是孟轲所作,共分七篇。内容也是相关品行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的言论。

51、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

【翻译】作《中庸》这本书的是孔伋,“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变的意思。

52、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翻译】作《大学》这本书的是曾参,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53、四书熟,孝经通。如六经,始可读。

【翻译】把四书读熟了,孝经的道理弄明白了,才可以去读六经这样深奥的书。

54、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翻译】《诗》、《书》、《易》、《礼》、《春秋》,另外,《乐》称六经,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经典,需要认真阅读。

55、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翻译】《连山》、《归藏》、《周易》是我们国内古代的三部书,这三部书合称“三易”,“三易”是用“卦”的形式来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的书籍。

56、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翻译】《书经》的主要内容分六个部分:一典是立国的基本原则;二谟,即治国计划;三训,即大臣的态度;四诰,即国君的通告;五誓,起兵文告;六命,国君的命令。

57、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翻译】周公著作了《周礼》,这当中记载着当时六宫的官制还有国家的组成情况。

58、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翻译】戴德和戴圣整理还注释《礼记》,传述和阐扬了圣贤的著作,这使后代人了解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相关礼乐的情形。

59、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翻译】《国风》、《大雅》、《小雅》、《颂》,合称为四诗,它是一种内容丰富、感情深切的诗歌,值得去朗诵。

60、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翻译】因为周朝的衰落,诗经也就跟着被冷落了,故此,孔子就作《春秋》,在这本书中隐含着对现实政治的褒贬还有对各国善恶行为的分辨。

61、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翻译】三传就是羊高所著的《公羊传》,左丘明所著的《左传》和谷梁赤所著的《谷梁传》,这都是解释《春秋》的书。

62、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翻译】经传都读

【原文】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译文】人生下来时都是好的,只是因为后天的学习环境明显不同,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假设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可以变坏。为了不使人变坏,最最重要,要优先集中精力的方式就是要专心完全一样地去教育孩子。

【原文】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布机上的布来教子。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式,他五个孩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翻译】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很少,只是后天所身处的环境不一样和所受教育不一样,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翻译】假设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可以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最重要,要优先集中精力的方式就是要专心完全一样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翻译】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翻译】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式,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翻译】只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以自己为先锋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翻译】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如果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时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既然如此那,到老时都超级难带来一定作为的。

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了解义。

【翻译】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可以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翻译】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不少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翻译】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清楚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翻译】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清楚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样的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清楚的。“弟”通“悌”,尊敬友爱。

11、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翻译】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悌,故人事亲事长,必要尽其孝悌。孝悌乃一件大事。其次一等,多见天下之事,以广其所知,多闻古今之理,以广其所学。知十百千万之数为某数,识古今圣贤之事为某文也。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翻译】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很少,只是后天所身处的环境不一样和所受教育不一样,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翻译】假设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可以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最重要,要优先集中精力的方式就是要专心完全一样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翻译】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翻译】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式,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翻译】只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以自己为先锋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翻译】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如果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时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既然如此那,到老时都超级难带来一定作为的。

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了解义。

【翻译】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可以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翻译】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不少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翻译】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清楚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翻译】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清楚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样的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清楚的。“弟”通“悌”,尊敬友爱。

11、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翻译】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悌,故人事亲事长,必要尽其孝悌。孝悌乃一件大事。其次一等,多见天下之事,以广其所知,多闻古今之理,以广其所学。知十百千万之数为某数,识古今圣贤之事为某文也。

12、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翻译】中国采取十进位算术方式: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13、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翻译】还应该清楚一部分平日生活常识。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14、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翻译】三纲是人与人当中关系应该遵循的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孩子当中相亲相爱,夫妻当中和顺相处。

15、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翻译】春、夏、秋、冬叫做四季。季节持续性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16、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翻译】东、南、西、北,做“四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这四个方位,一定要有一个中央位置对应,才可以把各个方位定出来。

17、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翻译】“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宇宙各自不同的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按照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和组合变化而出现的。

18、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翻译】“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是古代记时的标记。

19、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

【翻译】太阳行走的轨迹叫做黄道,大地所在的平面位于中间,这个平面叫做赤道。按照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不清楚地球是球体,所说的赤道应该就指的是所生活的平面。

地球紧跟太阳运转,而太阳又紧跟着银河系中心运转。太阳运行的轨道叫“黄道”,在地球中央有一条假想的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那就是赤道。

20、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翻译】在赤道地区,温度最高,气候特别炎热,从赤道向南北两个方向,气温渐渐变低。中国是地处地球的东北边。

21、寒燠均,霜露改。右高原,左大海。

【翻译】中国气候冷暖匀称而有霜露。右边是高原,左边是大海。

22、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

【翻译】中国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这四条大河是中国河流的代表。

23、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翻译】中国的五大名山,称为“五岳”,就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这五座山是中国大山的代表。

24、古九州,今改制。称行省,三十五。

【翻译】中国汉时以辖九州统管全国,现为省,总共三十五个。

25、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

【翻译】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和商人是国家不可缺乏的栋梁,称为四民,这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26、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翻译】假设全部的人都可以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不变的法则作为处事做人的标准,社会就可以永葆祥和,故此,每个人都应遵循,不可怠慢疏忽。

27、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

【翻译】除了人类,在地球上还有花草树木,这些属于植物,在陆地上和水里到处都拥有。

28、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翻译】虫、鱼、鸟、兽属于动物,这些动物有的能在天空中飞,有的能在陆地上走,有的能在水里游。

29、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翻译】人类生活中的主食有的来自植物,像稻子、小麦、豆类、黄米和高粱,这都是平日生活的重要食品。

30、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翻译】在动物中有马、牛、羊、鸡、狗和猪,这叫六畜。这些动物和六谷一样本来都是野生的。后来被大家渐渐驯化后,才成为人类平日生活的必需品。

31、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俱。

【翻译】高兴叫做喜,生气叫做怒,伤心叫做哀,害怕叫做惧,心里喜欢叫爱,讨厌叫恶,内心很贪恋叫做欲,合起来叫七情。这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七种感情。

32、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翻译】青色、黄色、赤色、黑色和白色,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五行中的五种颜色是大家的肉眼可以识别的。

33、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翻译】在平日间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辨出来的,有酸、甜、苦、辣和咸,这五种味道。

34、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翻译】鼻子可以闻出东西的气味,气味主要有五种,即羊膻味、烧焦味、香味、鱼腥味和腐朽味。

35、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翻译】中国古代人把制造乐器的材料,分为八种,即匏瓜、黏土、皮革、木块、石头、金属、丝线与竹子,称为“八音”。

36、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翻译】中国古代把说话声音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四声地运用一定要和谐,听起来才可以使人舒畅。

37、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翻译】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亲,父亲生自己本身,自己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

38、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翻译】由自己的儿子、孙子再接下去,就是曾孙和玄孙。从高祖父到玄孙称为“九族”。这“九族”代表着人的长幼尊卑规则和程序和家族血统的承续关系。

39、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翻译】父亲与儿子当中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当中的感情要和顺,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则要尊敬。

40、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翻译】年长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长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处应该相互讲信用。假设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们就可以对他忠心耿耿了。

41、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

【翻译】前面提到的十义: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这是人人都应遵循的,千万不可以违背。

42、斩齐衰,大小功。至缌麻,五服终。

【翻译】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这是中国古代亲族中不一样的人死去时穿的五种孝服。

43、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翻译】礼法、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数是古代读书人一定要学习的六种技艺,这六种技艺到现目前已经经没有人能同时具备了。

44、惟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翻译】在六艺中,唯有书法现今社会还是每个人都推崇的。当一个人认识字以后,完全就能够去研究《说文解字》,这样针对研究高深的学问是有很大帮助的。

45、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翻译】中国的文字发展经历了古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这一定要认了解,不可搞混乱了。

46、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原。

【翻译】假设想广泛地学习知识,实在是不容易的事,也不知道怎么开始,但如能做大体研究,还是能了解到不少基本的道理。

47、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翻译】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一定要把每个字都讲了解,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还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

48、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翻译】作为一个学者,求学的初期把基础知识功底打好,把小学知识学透了,才可以读“四书”。

49、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翻译】《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们,还有弟子的弟子们,记载相关孔子言论的一部书。

50、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翻译】《孟子》这本书是孟轲所作,共分七篇。内容也是相关品行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的言论。

51、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

【翻译】作《中庸》这本书的是孔伋,“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变的意思。

52、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翻译】作《大学》这本书的是曾参,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53、四书熟,孝经通。如六经,始可读。

【翻译】把四书读熟了,孝经的道理弄明白了,才可以去读六经这样深奥的书。

54、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翻译】《诗》、《书》、《易》、《礼》、《春秋》,另外,《乐》称六经,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经典,需要认真阅读。

55、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翻译】《连山》、《归藏》、《周易》是我们国内古代的三部书,这三部书合称“三易”,“三易”是用“卦”的形式来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的书籍。

56、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翻译】《书经》的主要内容分六个部分:一典是立国的基本原则;二谟,即治国计划;三训,即大臣的态度;四诰,即国君的通告;五誓,起兵文告;六命,国君的命令。

57、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翻译】周公著作了《周礼》,这当中记载着当时六宫的官制还有国家的组成情况。

58、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翻译】戴德和戴圣整理还注释《礼记》,传述和阐扬了圣贤的著作,这使后代人了解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相关礼乐的情形。

59、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翻译】《国风》、《大雅》、《小雅》、《颂》,合称为四诗,它是一种内容丰富、感情深切的诗歌,值得去朗诵。

60、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翻译】因为周朝的衰落,诗经也就跟着被冷落了,故此,孔子就作《春秋》,在这本书中隐含着对现实政治的褒贬还有对各国善恶行为的分辨。

61、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翻译】三传就是羊高所著的《公羊传》,左丘明所著的《左传》和谷梁赤所著的《谷梁传》,这都是解释《春秋》的书。

62、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翻译】经传都读熟了然后读子书。子书繁杂,一定要选择非常重要的来读,还要记住每件事的本末因果。

63、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翻译】五子是指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和庄子。他们所写的书,便称为子书。

64、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翻译】经书和子书读熟了以后,再读史书、读史时一定要要考究各朝各代的世系,明白他们盛衰的因素,才可以从历史中记取教训。

65、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翻译】自伏羲氏、神农氏到黄帝,这三位上古时代的帝王都可以勤政爱民、很伟大,因为这个原因后人尊称他们为“三皇”。

66、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翻译】黄帝后面,有唐尧和虞舜二位帝王,尧觉得自己的儿子不肖,而把帝位传给了才德兼备的舜,在两位帝王治理下,天下太平,人人称颂。

67、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翻译】夏朝的开国君主是禹,商朝的开国君主是汤,周朝的开国君主是文王和武王。这哪些德才兼备的君王被后人称为三王。

68、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翻译】禹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从此天下就成为一个家族全部的了。经过四百多年,夏被汤灭掉,以此结束了它的统治。

69、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翻译】汤朝征讨夏朝,定国号为商,过了六百多年,直到纣的灭亡。

70、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翻译】周武王起兵灭掉商朝,杀死纣王,建立周朝,周朝的历史最长,前后延续了八百多年。

71、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翻译】自从周平王东迁国都后,对诸侯的控制力就越来越弱了。诸侯国当中经常出现战争,而游说之士也启动大行其道。

72、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翻译】东周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春秋时期,一是战国时期。春秋时的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号称五霸。战国的七雄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73、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翻译】战国末年,秦国的势力日渐强大,把其他诸侯国都灭掉了,建立了统一的秦朝。秦传到二世胡亥,天下又启动大乱,最后,形成楚汉相争的局面。

74、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翻译】汉高祖打败了项羽,建立汉朝。汉朝的帝位传了两百多年,到了孝平帝时,就被王莽篡夺了。

75、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翻译】王莽篡权。改国号为新,天下大乱,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时都是好的,每个人都是一张白纸,不了解害人,既为善。只是因为成长途中,后天的学习环境明显不同,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假设从小(萨日朗什么意思?萨日朗是一种红色的花,细小的茎叶,白色象蒜一样的鳞茎,火红的花冠向上卷起,内蒙古草原的大家叫它萨日朗花。 蒙语萨日朗花,翻译成汉语就是草原上的山丹花,象征夫妻和睦,也象征多子多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可以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最重要,要优先集中精力的方式就是要专心完全一样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式,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只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以自己为先锋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如果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时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哪些用呢?

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了解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可以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翻译】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很少,只是后天所身处的环境不一样和所受教育不一样,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翻译】假设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可以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最重要,要优先集中精力的方式就是要专心完全一样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翻译】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翻译】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式,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翻译】只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以自己为先锋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翻译】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如果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时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既然如此那,到老时都超级难带来一定作为的。

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了解义。

【翻译】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可以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翻译】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不少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翻译】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清楚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翻译】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清楚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样的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清楚的。“弟”通“悌”,尊敬友爱。

11、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翻译】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悌,故人事亲事长,必要尽其孝悌。孝悌乃一件大事。其次一等,多见天下之事,以广其所知,多闻古今之理,以广其所学。知十百千万之数为某数,识古今圣贤之事为某文也。

12、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翻译】中国采取十进位算术方式: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13、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翻译】还应该清楚一部分平日生活常识。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14、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翻译】三纲是人与人当中关系应该遵循的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孩子当中相亲相爱,夫妻当中和顺相处。

15、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翻译】春、夏、秋、冬叫做四季。季节持续性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16、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翻译】东、南、西、北,做“四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这四个方位,一定要有一个中央位置对应,才可以把各个方位定出来。

17、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翻译】“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宇宙各自不同的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按照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和组合变化而出现的。

18、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翻译】“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是古代记时的标记。

19、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

【翻译】太阳行走的轨迹叫做黄道,大地所在的平面位于中间,这个平面叫做赤道。按照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不清楚地球是球体,所说的赤道应该就指的是所生活的平面。

地球紧跟太阳运转,而太阳又紧跟着银河系中心运转。太阳运行的轨道叫“黄道”,在地球中央有一条假想的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那就是赤道。

20、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翻译】在赤道地区,温度最高,气候特别炎热,从赤道向南北两个方向,气温渐渐变低。中国是地处地球的东北边。

21、寒燠均,霜露改。右高原,左大海。

【翻译】中国气候冷暖匀称而有霜露。右边是高原,左边是大海。

22、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

【翻译】中国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这四条大河是中国河流的代表。

23、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翻译】中国的五大名山,称为“五岳”,就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这五座山是中国大山的代表。

24、古九州,今改制。称行省,三十五。

【翻译】中国汉时以辖九州统管全国,现为省,总共三十五个。

25、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

【翻译】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和商人是国家不可缺乏的栋梁,称为四民,这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26、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翻译】假设全部的人都可以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不变的法则作为处事做人的标准,社会就可以永葆祥和,故此,每个人都应遵循,不可怠慢疏忽。

27、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

【翻译】除了人类,在地球上还有花草树木,这些属于植物,在陆地上和水里到处都拥有。

28、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翻译】虫、鱼、鸟、兽属于动物,这些动物有的能在天空中飞,有的能在陆地上走,有的能在水里游。

29、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翻译】人类生活中的主食有的来自植物,像稻子、小麦、豆类、黄米和高粱,这都是平日生活的重要食品。

30、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翻译】在动物中有马、牛、羊、鸡、狗和猪,这叫六畜。这些动物和六谷一样本来都是野生的。后来被大家渐渐驯化后,才成为人类平日生活的必需品。

31、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俱。

【翻译】高兴叫做喜,生气叫做怒,伤心叫做哀,害怕叫做惧,心里喜欢叫爱,讨厌叫恶,内心很贪恋叫做欲,合起来叫七情。这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七种感情。

32、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翻译】青色、黄色、赤色、黑色和白色,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五行中的五种颜色是大家的肉眼可以识别的。

33、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翻译】在平日间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辨出来的,有酸、甜、苦、辣和咸,这五种味道。

34、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翻译】鼻子可以闻出东西的气味,气味主要有五种,即羊膻味、烧焦味、香味、鱼腥味和腐朽味。

35、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翻译】中国古代人把制造乐器的材料,分为八种,即匏瓜、黏土、皮革、木块、石头、金属、丝线与竹子,称为“八音”。

36、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翻译】中国古代把说话声音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四声地运用一定要和谐,听起来才可以使人舒畅。

37、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翻译】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亲,父亲生自己本身,自己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

38、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翻译】由自己的儿子、孙子再接下去,就是曾孙和玄孙。从高祖父到玄孙称为“九族”。这“九族”代表着人的长幼尊卑规则和程序和家族血统的承续关系。

39、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翻译】父亲与儿子当中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当中的感情要和顺,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则要尊敬。

40、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翻译】年长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长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处应该相互讲信用。假设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们就可以对他忠心耿耿了。

41、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

【翻译】前面提到的十义: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这是人人都应遵循的,千万不可以违背。

42、斩齐衰,大小功。至缌麻,五服终。

【翻译】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这是中国古代亲族中不一样的人死去时穿的五种孝服。

43、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翻译】礼法、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数是古代读书人一定要学习的六种技艺,这六种技艺到现目前已经经没有人能同时具备了。

44、惟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翻译】在六艺中,唯有书法现今社会还是每个人都推崇的。当一个人认识字以后,完全就能够去研究《说文解字》,这样针对研究高深的学问是有很大帮助的。

45、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翻译】中国的文字发展经历了古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这一定要认了解,不可搞混乱了。

46、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原。

【翻译】假设想广泛地学习知识,实在是不容易的事,也不知道怎么开始,但如能做大体研究,还是能了解到不少基本的道理。

47、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翻译】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一定要把每个字都讲了解,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还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

48、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翻译】作为一个学者,求学的初期把基础知识功底打好,把小学知识学透了,才可以读“四书”。

49、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翻译】《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们,还有弟子的弟子们,记载相关孔子言论的一部书。

50、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翻译】《孟子》这本书是孟轲所作,共分七篇。内容也是相关品行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的言论。

51、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

【翻译】作《中庸》这本书的是孔伋,“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变的意思。

52、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翻译】作《大学》这本书的是曾参,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53、四书熟,孝经通。如六经,始可读。

【翻译】把四书读熟了,孝经的道理弄明白了,才可以去读六经这样深奥的书。

54、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翻译】《诗》、《书》、《易》、《礼》、《春秋》,另外,《乐》称六经,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经典,需要认真阅读。

55、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翻译】《连山》、《归藏》、《周易》是我们国内古代的三部书,这三部书合称“三易”,“三易”是用“卦”的形式来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的书籍。

56、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翻译】《书经》的主要内容分六个部分:一典是立国的基本原则;二谟,即治国计划;三训,即大臣的态度;四诰,即国君的通告;五誓,起兵文告;六命,国君的命令。

57、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翻译】周公著作了《周礼》,这当中记载着当时六宫的官制还有国家的组成情况。

58、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翻译】戴德和戴圣整理还注释《礼记》,传述和阐扬了圣贤的著作,这使后代人了解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相关礼乐的情形。

59、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翻译】《国风》、《大雅》、《小雅》、《颂》,合称为四诗,它是一种内容丰富、感情深切的诗歌,值得去朗诵。

60、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翻译】因为周朝的衰落,诗经也就跟着被冷落了,故此,孔子就作《春秋》,在这本书中隐含着对现实政治的褒贬还有对各国善恶行为的分辨。

61、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翻译】三传就是羊高所著的《公羊传》,左丘明所著的《左传》和谷梁赤所著的《谷梁传》,这都是解释《春秋》的书。

62、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翻译】经传都读熟了然后读子书。子书繁杂,一定要选择非常重要的来读,还要记住每件事的本末因果。

63、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翻译】五子是指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和庄子。他们所写的书,便称为子书。

64、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翻译】经书和子书读熟了以后,再读史书、读史时一定要要考究各朝各代的世系,明白他们盛衰的因素,才可以从历史中记取教训。

65、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翻译】自伏羲氏、神农氏到黄帝,这三位上古时代的帝王都可以勤政爱民、很伟大,因为这个原因后人尊称他们为“三皇”。

66、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翻译】黄帝后面,有唐尧和虞舜二位帝王,尧觉得自己的儿子不肖,而把帝位传给了才德兼备的舜,在两位帝王治理下,天下太平,人人称颂。

67、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翻译】夏朝的开国君主是禹,商朝的开国君主是汤,周朝的开国君主是文王和武王。这哪些德才兼备的君王被后人称为三王。

68、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翻译】禹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从此天下就成为一个家族全部的了。经过四百多年,夏被汤灭掉,以此结束了它的统治。

69、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翻译】汤朝征讨夏朝,定国号为商,过了六百多年,直到纣的灭亡。

70、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翻译】周武王起兵灭掉商朝,杀死纣王,建立周朝,周朝的历史最长,前后延续了八百多年。

71、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翻译】自从周平王东迁国都后,对诸侯的控制力就越来越弱了。诸侯国当中经常出现战争,而游说之士也启动大行其道。

72、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翻译】东周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春秋时期,一是战国时期。春秋时的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号称五霸。战国的七雄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73、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翻译】战国末年,秦国的势力日渐强大,把其他诸侯国都灭掉了,建立了统一的秦朝。秦传到二世胡亥,天下又启动大乱,最后,形成楚汉相争的局面。

74、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翻译】汉高祖打败了项羽,建立汉朝。汉朝的帝位传了两百多年,到了孝平帝时,就被王莽篡夺了。

75、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三字经》中"祥训诂,名句读"是什么意思?

详训诂,名句读是“详训诂,明句读”的误写。

  【翻译】:详,使……具体。明,使……明白。要把训诂解释的十分具体,要让学生明白怎样断句。

  【出处】《三字经》:“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名词解释】训诂:解释古代汉语典籍中的字句。

  句读(jù dòu):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做句或读。连称句读时,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古文大多数情况下没有标点,断句断错了就可以误读,时常会误解原意,故此,学习时一定要学习句读。

三字经一共多少句?

574句。

《三字经》有574句,内容共分为六个部分,全文长达1722字是中国的传统启蒙书籍,以三字一句,二句押韵的方法,简短的叙述一部分广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和表达普遍为古代社会所接受的道德观念和哲理。

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涵盖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涵盖了“仁,义,诚,敬,孝。”

从明朝启动,《三字经》就已流传至中国以外的国家。按照记载,世界上最早的《三字经》翻译本是拉丁文。1579年,历史上最早的一位研究汉学的欧洲人罗明坚,到澳门学习中文,他从1581年就启动开始翻译《三字经》,并将译文寄回意大利。

《医学三字经》全文解释的翻译是什么?

浪漫与写实笔法的区别!

三字经和弟子规是名著吗?

弟子规、三字经压根就不是什么儒家经典。三字经勉强算是古代(宋代以后)启蒙读物。和百家姓、千字文等作为小孩启动认字的考试教材。弟子规是清代山西的一个落第秀才(水平可见能又多高)编的,连朗朗上口都做不到。至于目前流行的因素,就不说了吧(说多了就要进加急名单)。道德经是正宗的道家经典,文采、哲理能甩你说的前面两个一千条街,听别人说是除圣经之外被翻译最多的文化名著。网络在线也有不少针对讨论道德经的英文官方网站。故此道德经必读,三字经可读,弟子规 。。。。。。。。。。。。。。。。。。。。。。☆

英语翻译备考资料及辅导课程

英语翻译免费资料+培训课程

©下载资源版权归作者所有;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使用,请支持正版!

英语翻译培训班名师辅导课程

考试培训视频课程
考试培训视频课程

以上就是本文三字经释文和译文,祥训诂,名句读读音的全部内容,关注博宇考试网了解更多关于文三字经释文和译文,祥训诂,名句读读音和英语翻译的相关信息。

本文链接:https://bbs.china-share.com/news/110696.html

发布于:博宇考试网(https://bbs.china-share.com)>>> 英语翻译栏目

投稿人:网友投稿

说明:因政策和内容的变化,上文内容可供参考,最终以官方公告内容为准!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博宇考试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对内容有建议或侵权投诉请联系邮箱:ffsad111@foxmail.com

TAG标签:

   三字经翻译       三字经释文和译文       祥训诂       名句读读音   

英语翻译热门资讯推荐

  • 英语翻译三字经释文和译文,祥训诂,名句读读音

    三字经释文和译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解释:人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好的,只不过是因为在成长途中所身处的学习环境明显不同,性情也就...

  • 英语翻译上新了故宫英文版,北京故宫英文介绍简短小作文

    上新了,故宫英文版? upped new,old palace! 北京故宫英文讲解? 北京故宫英文讲解,详细请看下方具体内容: 1.紫禁城指的就是北京故宫。 The Forbidden City refers to the Forbidden City of Beijing. 2.北京故...

  • 英语翻译idol的定义,爱豆英文缩写怎么写

    idol的定义? idol,中文翻译为偶像,崇拜物; 幽灵; 谬论; 幻觉。大多数情况下直译为爱豆,或者颜星。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偶像、娱乐明星或者其他娱乐公众人物。 爱豆即idol的音译,该词最早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