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晔的资料

周晔的资料

周晔的资料?

周晔, 女,1926年5月生,1984年1月去世。浙江绍兴人。鲁迅兄弟三人,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周晔是周建人和王蕴如的大女儿,故此,她称鲁迅为伯父。 周晔生于上海,鲁迅逝世时,她才10岁。《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周晔回忆伯父的文章,写于鲁迅逝世九周年(1945年),自建国后一直选入小学语文课本。 周建人在晚年口述,周晔执笔,出版了《鲁迅故家的败落》一书。

周晔还独立撰写过《伯父的最后岁月-鲁迅在上海》一书是她研究鲁迅的姊妹篇

1925年鲁迅先生的资料?

1925年,“女师大风潮”进一步升级,鲁迅因支持进步学生正义斗争被教育总长章士钊免除佥事职务,同年,鲁迅向平政院状告章士钊。

表和小约翰的主要内容?

表和《小约翰》是荷兰作家弗雷德里克·凡·伊登创作的图书,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景文翻译,于往年9月发行。

该书主要讲述了小约翰的奇妙旅程和漫长探索,展现了人成长时经历的梦想与亲情、恋爱与求知、感性与科学、时光与生死的很多冲突。

小约翰 作者用简单透明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美轮美奂的大自然的天堂,揭示的反而相关人生理想、意义、价值和责任的重要主题,流露出欧洲文人特有的思辨天赋,对启发孩子的心智、培养他们对生活和自己的思考来说,确是一本好书。作者凡·伊登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荷兰最受读者喜爱、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他的本职是一名医生、精神分析学家,后期渐渐放弃了文学写作,将个人兴趣完全转移到对梦境的医学分析和研究上。《小约翰》完成于1887年,这本书以隐喻象征的笔法,揭示关乎人生理想、意义、价值与责任的沉重主题;主人公小约翰苦苦寻找那本“解读人生全部疑问的大书”具体经历,某种程度上正是人类心志成长历程的缩影。小说看似写孩子的,但就算是在大人的世界里,那些追问和思考,仍可谓是深入透彻的哲学;有的时候,候,这样的追问甚至是很黑暗和绝望的。

《表》 童话,班台莱耶夫作于一九二八年,鲁迅译于一九三五年一月一日至十二日,它生动地记述了有偷窃行为的流浪儿-彼蒂加,在教养院里转变为一个好孩子的故事。彼蒂加具体经历告诉我们,就算是有偷窃行为的孩子,他的身上也有好的原因,只要我们擅长于发现这些原因,加以引导,就可以促使其向好的方面转化

鲁迅主要的人生经历有什么?

鲁迅1881生

1923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23年5月,第一次用“鲁迅”为笔名。

1918—1926年间,相继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

1927年1月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

1927年10月到达上海。

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积极参与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周晔和鲁迅的关系是什么?

周晔、鲁迅的侄女,鲁迅的三弟周建人的女儿。

周晔与鲁迅先生

鲁迅,出生在一个渐渐没落的士大夫家庭,祖父因科场案下狱,父亲又久病不愈。作为长子,鲁迅为了给父亲治病,经常出入当铺和药店,饱受大家的冷眼。在乡下外婆家里,他有机会接触农村社会,和农民的孩子亲密相处,从中感受到农民生活的困苦和他们勤劳、纯朴的性格。

这些经历使他对劳动人民有着深切的同情。这一点在周晔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救助车夫”这件事可以反映出来。

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逝世。广大的人民群众闻讯后,冒着被反动军警逮捕的危险,争先瞻仰遗容,数万群众自动为他送葬。

周晔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描述了当时的情景。22日,覆盖着上海民众敬献的“民族魂”旗帜的遗体,安放在万国公墓。

鲁迅先生的一生写了非常多的著作,无情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罪恶和旧中国的黑暗。反动派很害怕鲁迅的文章,不许他发表,而且,要逮捕他,但他自始至终与敌人做着不屈不挠的斗争。

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谈碰壁”中,我们感受到他救国救民,不顾个人安危、不怕碰壁的顽强斗争精神,我们也仿佛看到了他“横眉冷对千夫指”的英雄形象。

鲁迅兄弟三人,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周晔是周建人的女儿,故此,她称鲁迅为伯父。

周建人在晚年,由女儿周晔执笔,自己口述,出版了《鲁迅故家的败落》一书。

周晔是鲁迅的侄女,鲁迅是周晔的大伯父。周晔写了一篇文章叫《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周晔是鲁迅的侄女,鲁迅的三弟周建人的女儿。

鲁迅的资料150字左右?

鲁迅(1881-1936),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923年被派往日本留学,后弃医从文,1923年5月,他发表《狂人日记》,后编辑出版《语丝》、《莽原》等刊物。鲁迅一生的创作内容很丰富,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有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等;有书信集和文学批评,更有非常多针砭时弊的杂文留传下来。

鲁迅儿童时期的资料?

小时候鲁迅告别了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拜本城中极方正、极有学问的寿镜吾老先生为师,一直读到17岁。

在这里,他熟读了儒家的经典,又在课余广泛阅读了儒家之外的各自不同的杂书:小说,野史,笔记……不仅特别要注意关注历史、人事,也注意观察自然。这样开拓了鲁迅广阔的精神空间,为鲁迅以后思想与文学的蓬勃发展和进步,夯实了宽广深厚的知识基础。

鲁迅的历史背景?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各位考生庭里。绍兴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地方,保留有很多的名胜,如古代治水英雄夏禹的陵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留下的遗迹,近代反清女杰秋瑾从容就义的轩亭口,等等。民间还有各式各样的戏剧演出和传说故事。乡亲们最津津乐道的是两个“鬼”:一个是“带复仇性的,比别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强的鬼魂”-女吊;另一个是腰束草绳,脚穿草鞋,手捏芭蕉扇,富有同情心的“无常”。乡土传统与民间文化,深深地影响着鲁迅的一生。鲁迅从小就表现出活泼的性格。因为外祖母家在农村,鲁迅也就有了一批农民小朋友,一起在朦胧的月色下,划着白色的小航船,赶去看戏;回家的路上,肚子饿了,就“偷”自家地里的豆煮了吃。鲁迅还在叫做“百草园”的后园里,发现了大自然的无穷趣味: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蟋蟀弹琴,油蛉低唱;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的何首乌;人首蛇身的“美女蛇”的传说……正是这样自由的童年生活,开发与培养了未来作家鲁迅的创造力与想象力。6岁时鲁迅告别了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拜本城中极方正、极有学问的寿镜吾老先生为师,一直读到17岁。在这里,他熟读了儒家的经典,又在课余广泛阅读了儒家之外的各自不同的杂书:小说,野史,笔记……不仅特别要注意关注历史、人事,也注意观察自然。这样开拓了鲁迅广阔的精神空间,为鲁迅以后思想与文学的蓬勃发展和进步,夯实了宽广深厚的知识基础。鲁迅的童年也有阴影:13岁那年,祖父因故入狱,不可以不随着全家到亲戚家避难;以后父亲病重,家庭生活也从小康陷入困顿。作为长子的鲁迅,不可以不常常出入于当铺与药店,在周围人的歧视与侮辱中,感受社会的冷酷与势利。父亲最后因庸医的延误而时间太早离世,更给少年鲁迅以很深的刺激,他由此启动了对中国社会、文化、人世与人心的思考。1898年,18岁的鲁迅,揣着慈母多方筹措的8块银元,离开了家乡,到异地去寻找新的出路。他先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又改入路矿学堂。在求学这个时间段,鲁迅启动接触物理、数学、化学等现代自然科学知识,并阅读外国文学与科学著作。尤其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的《天演论》,更给他带来了一阵惊喜,他从《天演论》所讲解的进化论学说里,接受了一种自强、自立、自主的人生哲学,同时强烈地感受到在激烈竞争的世界里,处于落后地位的中华民族的危机。1923年,鲁迅东渡日本,两年后怀着“科学救国”的梦想,进入仙台医学针对学校,期望毕业以后回国救治像父亲一样被误的患者。在仙台,他虽然也碰见了像教解剖学的藤野严九郎先生那样关心自己的老师,但也不时受到歧视;尤其是有一次课堂里放映记录日俄战争的幻灯画片,看到一个替俄军当侦探的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旁边竟站着一群中国人在围观。鲁迅受到非常大刺激,由此觉悟到医治精神上的麻木比医治身体上的病弱更为重要,改变中国第一要著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擅长于改变精神的当推文艺。于是鲁迅决定弃医从文。他和朋友们热烈地讨论着: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少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并于1923年、1923年、1923年公开发表了第一批论文,提出了“立国”必先“立人”的思想,呼唤“精神界之战士”。鲁迅于1923年回国后,一直在痛苦地思索,沉默了将近十年。直到1923年五四运动前夕,才在朋友的鼓动下,提笔写了《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这是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小说通过一个“狂人”之口,对几千年的旧传统提出了大胆的质问:“压根如此,便对么?”揭露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是一部“吃人”的历史,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小说发表后,导致了社会的非常大震动,鲁迅一发不可收,连续写了多篇小说,后来编为《呐喊》《彷徨》两本小说集,分别于1923年和1926年出版。鲁迅后来对自己的创作追求作过说明,说他写小说的目标是要使中国人民觉悟起来,“改良这人生”,因为这个原因小说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大家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导致疗救的注意”。他最特别要注意关注的是下层社会“不幸的大家”,创作了不少以农民和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开拓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描写题材。鲁迅在观察与表现他的小说主人公时,自始至终特别要注意关注的是“病态社会”里的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病苦”。因为这个原因,在《药》里,他仅用一床“满幅补钉的夹被”暗示了华老栓一家生活的贫困,正面展开描写的是他们吃人血馒头的精神的愚昧。在《故乡》里,最震撼人心的不是闰土的贫穷,而是他一声“老爷”所显示的心灵的隔膜。《祝福》的深入透彻性已经在于描写了祥林嫂在封建神权下所感到的恐怖。鲁迅同样严峻地揭示了知识分子的精神伤口与危机:辛亥革命时期独战多数的英雄,在强大的封建传统的压力下,像一只蝇子飞了一个小圈子,又回来停在原地址位置,在颓唐消沉中耗费着生命(《在酒楼上》);五四时期勇敢地冲出旧家庭的青年男女,眼光局限于小家庭凝固的安宁与幸福,既无力抵御社会经济的压力,爱情也失去力量,只可以又回到旧家庭中(《伤逝》)。鲁迅还说过,他写小说是因为青少年时代不少痛苦的记忆,使他不可以忘却。于是,当年在日本幻灯片里所看到的那些围观的麻木的中国人(鲁迅称之为“看客”),就持续性地出现在->他的小说中:在《孔乙己》里,主人公的不幸(涵盖他被丁举人残忍地打断了腿),没有导致周围人的任何同情,各位考生只是围观着取笑他;在《祝福》里,大家争先恐后地赶去听祥林嫂讲述“阿毛被狼吃了”的“故事”,并非出于同情,而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在无聊的生活中寻找点刺激。这些东西人在听厌了后面,又马上唾弃,对祥林嫂加以又冷又尖的笑。大家就是这样鉴赏着他人的痛苦,这不单单是麻木,更显示了一种人性的残酷。而在《药》里,小说真正的主人公夏瑜怀着“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各位考生的”的信念,自觉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老百姓却急急忙忙赶着去“看”他被杀,茶馆里的茶客更把他的受害作为闲聊的谈资。先驱者的一切崇高的理想与流血牺牲,全都成了毫无意义的表演。在这些描写的背后,读者不难感觉到,鲁迅用一种悲悯的眼光在“看”。他的小说正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鲁迅如此无情地揭示人的精神病态是为了揭露导致精神病态的“病态的社会”。鲁迅由此开拓出“封建社会吃人”的主题,不单单是对人的肉体的摧残,更是对人的灵魂的毒害与咀嚼。最充分地反映了鲁迅小说的这样的“民族自我批判”(其实就是常说的大家一般所说的“改造国民性”)特点的,无疑是他的代表作《阿Q正传》。鲁迅自己说,他写这篇小说是为了画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还说“我还恐怕我所看见的(阿Q)并不是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后面”。于是,中国的读者也就永远记住了,还永远摆脱不掉这位头戴毡帽的阿Q。鲁迅在他身上发现的是“精神成功法”:尽管阿Q处于未庄社会最底层,在与赵太爷、假洋鬼子,以至王胡、小D的冲突中,他都是永远的失败者,但他却对自己的失败命运与奴隶地位,采用了令人很难置信的辩护与粉饰的态度。或者“闭眼睛”:根本不承认自己的落后与被奴役,沉醉于没有按照的自尊之中:“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或者“忘却”:刚刚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啪啪响过以后,就忘记一切而且,“有部分高兴了”。或者向更弱小者(小尼姑之类)发泄,在转嫁屈辱中得到满足。或者“自轻自贱”,自甘落后与被奴役:“我是虫豸-还不放么?”在这些都失灵以后,就自欺欺人,在自我幻觉中变现实的失败为精神上的虚幻的成功:说一声“儿子打老子”就“心满意足的得胜”了。甚至使劲在自己脸上连打两个嘴巴,“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大多数情况下”,也就心平气和,天下太平。而但凡是造起反来,也是做着想要什么就有哪些的奴役他人的梦。因为鲁迅,大家终于认识到自己与他人身上的这样的阿Q式的“精神成功法”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振兴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因为这个原因,小说的结尾,阿Q在走向法场前的一瞬间,突然感到可怕的狼一样的“眼睛”在“咬他的灵魂”,高声一叫:“救命……”全部的中国人读到这里,都被震动了。小说后来翻译成各种外文,不少外国读者也在自己或同胞身上发现了阿Q,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就表示,阿Q让他想起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这可能表达,阿Q的“精神成功法”揭示的是一种人类精神情况;鲁迅的《阿Q正传》基本上算是一部“为人类写作”的作品,它不单单是最早讲解到世界去的中国现代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自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的伟大代表。鲁迅的《呐喊》《彷徨》不只是以“表现的深切”震撼人心,而且,以“格式的特别”吸引了各位读者。早就有人指出,鲁迅的每一篇小说都试验着采取一种新的形式,很少有雷同,充分显示了鲁迅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比如,他的《狂人日记》用的是“日记体”,根据“狂人”心理活动的流动来组织小说。《孔乙己》又别出心裁地选用酒店的“小伙计”来讲述故事,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同时观察与描写孔乙己的可悲与可笑,看客(酒客与老板)的麻木与残酷,而“他”自己也渐渐参加到故事中来,先是“附和着笑”,后又冷酷地拒绝了孔乙己教自己识字的好意,终于成为“看客”中的一员。《药》更是出人意料地将小说的主人公夏瑜置于“幕后”,而以主要整版内容描写大家对他的牺牲的种种反应,让读者在自己的想象中来完成他的形象。《故乡》《祝福》这样的“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都讲了两个故事:在讲述“他人”的故事(闰土的故事、杨二嫂的故事、祥林嫂的故事)的同时,也在讲“我”的故事,因而具有浓郁的抒情性,两类故事相互渗透、影响,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结构。鲁迅这样自觉的形式试验,使他成为“创造新形式的先锋”,深入透彻地影响着后来的作者。在写作《呐喊》《彷徨》的同时,鲁迅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作于1926年,1928年出版)和散文诗《野草》(作于1924-1926年,1927年出版)。这是两部写法与风格迥异的现代散文的经典。《朝花夕拾》最初相继在报刊发表时,总题为“旧事重提”,鲁迅大约是回想起幼时,水乡的夏夜,在大树下乘凉,听老大家谈闲天、说故事的情景。《朝花夕拾》也是在谈闲天是对生命的童年时代(“朝花”)的回忆与重提。于是,在鲁迅生命历程中,留下印记的人和事都一一流泻在鲁迅的笔端:民间传说中的“无常”,父亲的病,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还有我们没有提及的幼时的保姆“长妈妈”,一生坎坷的老友范爱农,等等。鲁迅是怀着温馨的爱去回忆的,从中显露出鲁迅心灵世界最为柔和的一面,又内含着一种深沉的悲哀。《野草》是另一类散文是“梦”的产物:全书三分之一的篇章都以“我梦见”为开头。展目前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奇诡的世界:夜半时分的幻觉中听见“吃吃”的声音(《秋夜》);“人睡到不清楚时候时”,“影”来“告别”(《影的告别》);青白的冰谷中看见“死火”,“有炎炎的形,但毫不摇动,我们全体冰结,像珊瑚枝”(《死火》);“狗”追着“人”,大声质问,“人”不要命“逃跑”(《狗的驳诘》)……鲁迅把他在儿时敷演童话的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借以表达自己微妙的很难言传的感觉、情绪与心理,对人的生命进行剖析事物本质,更加深入底层的哲理思考。鲁迅对别人说“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读者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有机会借《野草》去窥见鲁迅灵魂的深处。鲁迅在进行小说、散文创作的同时,又在《新青年》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杂文。五四前后,他在北京这个时间段所写的杂文,编有《热风》《坟》(这当中一些是世纪初写的论文)《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集。1926年8月至1927年10月,鲁迅因北方反动势力的迫害而南下,先后在厦门大学与广州中山大学任教,这一时期的杂文主要收在《罢了集》里。1927年底,鲁迅定居上海,启动了他“最后十年”的生命历程,并以主要精力进行杂文创作。先后出版有《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等。鲁迅曾经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作为一种报刊文体,它的最大特点是可以对已经在出现的社会、思想、文化现实作出速度最快的反应,并及时得到社会的反响。因为这个原因,它是鲁迅这样的时候刻特别要注意关注国家民族命运、民众疾苦的知识分子,与他所身处的时候代保持密切联系的效果是最好的方法。鲁迅又说,杂文作者的任务,“是在针对有害事物,马上给以反响或抗争”,并因为这个原因把杂文分为“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两类。鲁迅一生都在战斗,怀着“立人”的理想,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任何形式,任何范围的对人的奴役与压迫(民族的奴役、阶级的压迫、男性对女性的歧视、老人对少年的摧残、强者对弱者的侵犯,等等)。他说他这样做,并非个人的意气,而是为了中国与人类的“以后”,因为这个原因他的一切批评“实为公仇,绝非私怨”。鲁迅的15本杂文集,就是从五四前后到3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的忠实记录,就是一部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而作为一个作家,鲁迅更为特别要注意关注的是在历史事变背后人的思想、情感、心理的反应与变化。鲁迅曾充满自信地说:“‘中国大众的灵魂’,目前是反映在我的杂文里了。”在这个意义上,鲁迅的杂文就是一部活的现代中国人的“人史”。假设要真正了解中国的社会与历史,尤其是要了解中国人,那深造念书读鲁迅的杂文吧。鲁迅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还贡献出了一本小说集《故事新编》(除3篇写于23年代,其他大都写于1934年和1935年,1936年出版)。这是身处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鲁迅对“故事”(古代神话、传说与史实)的“新编”(新的阐释与激发)。进入鲁迅文学世界的古人,或是古代的神话传说中的英雄:女娲(《补天》)、后羿(《奔月》)、夏禹(《理水》);或是历史中的圣贤人物:孔子、老子(《出关》)、墨子(《非攻》)、庄子(《起死》)、伯夷、叔齐(《采薇》),等等。在传统文本里,这些人都居于高堂圣殿,神圣不可侵犯,但到了鲁迅的笔下,却全都回到平日生活情景中,抹去了英雄的神光,还原于常人、凡人的本相。因为这个原因,《奔月》不写射日英雄后羿当年的赫赫战功,而努力写他功成名就“以后”,成为普通人的遭遇:天下的鸟兽全被射死,再无用武之地,只可以整日为吃食而奔波;被大家冷落、遗忘不说,学生也来暗算自己了,最后连老婆(嫦娥)也远走高飞:这“先驱者的命运”的思考与表现,发人深省。《非攻》里的墨子在完成了止楚伐宋的历史业绩“以后”,并没有成为英雄,却碰见了一系列的倒霉事:被搜检了两回,募去了破包袱,“又遭着大雨,到城门下想避避雨,被两个执戈的巡兵赶开了,淋得一身湿,从此鼻子塞了十多天”。这最后一笔苦涩的幽默,才真正令人难忘。整部《故事新编》充满了鲁迅式的幽默,而骨子里也还是藏着固有的悲凉;这个时候的鲁迅正面临死亡的威胁,处于身心交瘁之中,却能写出如此从容、洒脱的文字,这正说明了他的思想与艺术都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1936年10月19日,这位本世纪中国与世界的文学大师,放下了手中的笔;这位思想的巨人,停止了思想。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动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三个字:“民族魂”。

中级会计备考资料及辅导课程

中级会计免费资料+培训课程

©下载资源版权归作者所有;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使用,请支持正版!

中级会计培训班名师辅导课程

考试培训视频课程
考试培训视频课程

以上就是本文周晔的资料的全部内容

本文链接:https://bbs.china-share.com/news/59414.html

发布于:博宇考试网(https://bbs.china-share.com/)>>> 中级会计栏目(https://bbs.china-share.com/huijizhichen/zhongjihuiji/)

投稿人:网友投稿

说明:因政策和内容的变化,上文内容可供参考,最终以官方公告内容为准!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博宇考试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对内容有建议或侵权投诉请联系邮箱:ffsad111@foxmail.com

关注本站了解更多关于文周晔的资料和中级会计的相关信息。

TAG标签:

   周晔的资料       1925年鲁迅先生的资料       与鲁迅的资料   

中级会计热门资讯推荐

  • 中级会计周晔的资料

    周晔的资料? 周晔, 女,1926年5月生,1984年1月去世。浙江绍兴人。鲁迅兄弟三人,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周晔是周建人和王蕴如的大女儿,故此,她称鲁迅为伯父。 周晔生于上海,鲁迅...

  • 中级会计中级财务管理9.4难么,9月4日中级财务管理

    中级财务管理9.4难么? 很难的。 中级会计实务: 9.4中级会计批次难度中等偏下,客观题考查基础内容,主观题计算分析题第一题难度中等,长时间股权投资考查简单。综合题一研发支出的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