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诗泛滥给诗坛带来了什么,口语诗怎么写好看

口语诗泛滥给诗坛带来了什么,口语诗怎么写好看
本文主要针对口语诗泛滥给诗坛带来了什么,口语诗怎么写好看和口语诗论战等几个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对口语诗泛滥给诗坛带来了什么有一个初步认识,对于今年数据还未公布且时效性较强或政策频繁变动的内容,也可以通过阅览本文做一个参考了解,希望本篇文章能对你有所帮助。

口语诗泛滥给诗坛带来了什么?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朦胧诗大行其道。朦胧诗“使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当中,呈现为诗景模糊朦胧、主题多义莫名这样一部分特点”,说白了,就是过于含蓄去遮掩本来含义、朦朦胧胧,不说了解,让你去猜。

明显,读朦胧诗是“让人伤脑筋”的,猜来猜去,也未必能猜出作者的真正的想要达成的目的。因为这个原因,就已经有人要“纠偏”这样的朦胧状,让诗歌变得“简单易懂”起来,诗歌“口语化”就提上了日程。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第三代诗歌”就是要打倒朦胧派,诗歌口语化。

1985年,尚仲敏发表了《对现存诗歌审美观念的毁灭性突破》一文,在国内第一个提出了“口语诗”写作,这能够算是“口语诗”的正式登台亮相。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伊沙《车过黄河》、《结结巴巴》等诗作,“震惊”了诗坛。

这样的反传统,颠覆式的诗歌,让口语诗导致了广泛的“特别要注意关注”。1994年,伊沙的诗集《饿死诗人》出版,这个名字就透着一股“叛逆”的味道。但是口语诗的这样的颠覆似乎有部分过了,席慕蓉、汪国真等人的诗被热捧,“口语诗”被冷落了。

到了二十一世纪,“口语诗”再次卷土重来。赵丽华的“梨花体”再次导致了广泛讨论并且褒贬不一,让大家再次注意到了“口语诗”。从此以后,“口语诗”就一直争议持续性,“羊羔体”、“乌青体”,到目前的“屎尿体”、“好看体”。

“口语诗”究竟有哪些特点?现在还真没有定论。伊沙在《中国口语诗选》的序言中有一篇《口语诗论语》,算是对口语诗有了比较具体的讲解。但是从头读到尾,也没有明白“口语诗”的精髓究竟是什么。

“口语诗不但要受到无知大众的嘲弄,还需要承受同行带有莫名其妙优越感的轻蔑”,伊沙的这句话说明,“口语诗”确实有部分尴尬。伊沙说,最憎恨口语诗的人是“前口语诗人”,其实就是常说的口语诗自发阶段的诗人,这说明“口语诗人”内部也是不统一的。

“好的口语诗对作者是有要求的-要求作者第一要‘活明白’,其次要‘写明白’”,这个要求明显是对的。不只是对口语诗人,对全部诗人都应该有这个要求。但是“口语诗”写明白了没有?大家从“口语诗”里读到了什么?

“读完本篇扔掉它,不要把它当作信条,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可以详细指导写作,中文口语诗更是如此”,伊沙在最后总结道。由此看来,这个“口语诗”确实有点看不见摸不着的意思,是不是比朦胧诗“更朦胧”?

前段时间,尚仲敏举行了收徒仪式,收高若栋为徒。根据伊沙的说法,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可以详细指导口语诗的写作,尚仲敏会教高若栋什么东西呢?高若栋这一拜,那不是白拜了?

而且伊沙目前在西安外国语大学任教,根据他的说法,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可以详细指导写作,那他给学生教什么东西呢?写口语诗没有理论详细指导,纯粹是凭着“灵感”、“经验”?是不是有点“高深莫测”的玄学味道?

经过四十年的蓬勃发展和进步,口语诗长期以来都是大家嘲讽的对象,那这是不是说明了,“口语诗”这条路压根就是错的?目前的“口语诗”,以写得越不像诗越好,越让人读不懂越好,这是不是背离了“口语诗”的初衷?

口语诗产生的初衷是不让读者再受“朦胧”之苦是要人人都可以够读明白诗。但是目前的“口语诗”,有几人可以读懂?而“口语诗”缺少理论,缺少评判标准的缺点,更是让“口语诗”完全跟着感觉走,这怎么可以成为一个文学体系?

口语诗的“莫名其妙”,专家说“很好”,读者说“什么玩意儿”,肯定让口语诗一直处在风口浪尖。目前,随便哪一首“口语诗”拎出来,肯定会受到批评,“口语诗”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那这“口语诗”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你是诗人,你全家都是诗人”,“诗人”目前已经成了贬义词,这是谁的“功劳”?口语诗啊。目前只要是一首诗,肯定会受到嘲讽,这是谁的“功劳”?还是口语诗啊。写口语诗的诗人说,不是口语诗的问题是你们读不懂的问题,让人读不懂的诗,还有存在的必要么?

假设是“口语诗”还有点什么作用,那就是“反面考试教材”。老师可以拿出一首口语诗,告诫学生:“你们以后写诗,千万不可以写成这样,那是要挨骂的!”目前的“反面考试教材”已经够多的了,不需要再写“口语诗”了。

口语诗给诗坛带来了更多的议论声,讨伐声。让诗坛不可以再寂寞,冷清。

口语诗怎么写?

口语是相对书面语来说的,口语诗也是对抗书面语诗而产生的。为证明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概率,它一定要反叛书面语诗的三重霸权:

其一是“仪轨”,亦即对诗歌的措辞与格律的先行规定;

其二是隐喻是指对经验世界的虚拟、映射和悬置;

其三是互文,其实就是常说的借助前人和他人文本,来充实自己文本的背景域和诗意蕴含。

而它所使用的武器,主要就是当代鲜活的、平日交流的、能激发此在语境的口语,以破除那些精致的、唯美的、既定,语模式。

因为这个原因,口语诗的特点是:指向人的平日生活的详细存在,并促使其敞开;用词平朴、自然,不做作,少卖弄;造语简洁、明括、干净、爽利,直抵事物实质;其语势语态,大多从容淡定,冷静沉着,行止欲知,不露声色……。

齐军伐我是哪首诗

齐师伐我出自《曹刿论战》,原句是“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不是齐军伐我。

以上就是本文口语诗泛滥给诗坛带来了什么,口语诗怎么写好看的全部内容,关注博宇考试网了解更多关于文口语诗泛滥给诗坛带来了什么,口语诗怎么写好看和英语口语的相关信息。

本文链接:https://bbs.china-share.com/news/339053.html

发布于:博宇考试网(https://bbs.china-share.com)>>> 英语口语栏目

投稿人:网友投稿

说明:因政策和内容的变化,上文内容可供参考,最终以官方公告内容为准!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博宇考试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对内容有建议或侵权投诉请联系邮箱:ffsad111@foxmail.com

TAG标签:

   ">口语诗论战       ">口语诗怎么写好看       ">口语诗泛滥给诗坛带来了什么       ">口语诗怎么写   

英语口语热门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