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僧虔论书原文及译文,咏兰花张羽翻译

王僧虔论书原文及译文,咏兰花张羽翻译
本文主要针对王僧虔论书原文及译文,咏兰花张羽翻译和隶书翻译等几个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对王僧虔论书原文及译文有一个初步认识,对于今年数据还未公布且时效性较强或政策频繁变动的内容,也可以通过阅览本文做一个参考了解,希望本篇文章能对你有所帮助。

王僧虔论书原文及译文?

王僧虔,金紫光禄大夫僧绰弟也。僧虔少时,群从并会,客有相之云:“僧虔仕当至公,余人莫及。”

及僧虔弱冠,雅善隶书,宋文帝见其书素扇,叹曰:“非唯迹逾子敬,方当器雅过之。”

为太子舍人,退默少交接。吴郡顾宝先卓越多奇,自以伎能,僧虔乃作飞白以示之。宝先曰:“下官今为飞白屈矣。”

孝武初,出为武陵太守

咏兰花张羽译文?

译文:

(兰花)有白的也有黄色的,纵使没有人去理会,她仍然还散发着芳香。它的花虽然不大,但是,容纳下了不少香气。

《咏兰花》全诗:

能白更兼黄,没有人亦自芳。

寸心原不大,容得不少香。

释义:

兰花可以是白的,还有黄色的,没有人去理会她的芳香,它的心原来不大,但是,却容纳下了不少芬芳。

诗意是,兰花瓣白蕊黄,素淡清丽,没有人欣赏却自己散发着芳香,寸心不大,暗喻谦谦君子,所求于社会的很少,可奉献的却很多。

张羽·咏兰花

能白更兼黄,没有人亦自芳。

寸心原不大,容得不少香。

赏析

张羽(公元1323年—公元1385年),字来仪,更字附凤,号静居,元末明初浔阳(今江西九江)人,与高启、杨基、徐贲称为“吴中四杰”,又与高启、王行、徐贲等十人,人称“北郭十才子”,亦为明初十才子之一。官至太常丞,工诗善画,山水宗法米氏父子。早年随父宦江浙,后与徐贲约定寓居吴兴,为安定书院山长,再徙于吴中(今江苏苏州)。洪武初年入京,未得赏识,洪武四年又至京师,为太常丞,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流放岭南,未半道召还,知必死,遂投龙江而亡。张羽好著述,文辞典雅,诗深思冶炼,朴实含华,隶书取法唐人韩择木。有《静居集》四卷。

张羽生活在元末明初的战乱年代。长时间恶劣的生活环境和诗人自己坚贞不屈的个性,造就了张羽的悲剧人生。而这首咏兰诗,也恰恰是张羽人生的写照。诗人先是描写兰花瓣白蕊黄,素淡清丽,暗喻了自己可以安贫乐道,也可以够出仕安邦的才可以。就算没有人欣赏,兰花仍然会散发出淡雅的芳香。而诗人自己就像这“自芳”的兰花,甘愿寂寞,与世无争。后面两句诗人化用杨万里“看来看去能几大,如何着得不少香”的诗意,借物抒怀,写出自己不求索取,只求贡献的高尚品格

拜在文言文的意思?

拜 bài

【动】

(会意。从两手,从下。《说文》古文上象两手,丅为“下”的古体。《说文》引扬雄说:“拜从两手下。”表示双手作揖,或下拜。隶书将“丅”(下)并入右边的“手”之下而成为“拜”,一直沿用至今。本义:古代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两手合于胸前,头低到手)

同本义

拜手,稽手。-《书•召诰》。传:“拜首,首至手。”

拜,服也。-《礼记•郊特性》

平衡曰拜。-《荀子•大略》

乐工等罗列上前,连拜且泣。-宋•王傥《唐语林•雅量》

拜送书于庭。-《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后世指下跪叩头。两腿跪地,两手扶地,低头。后又作为行礼的通称

则又再拜,又故迟不起,起则五六揖,始出。-宗臣《报刘一丈书》

又如:纳头四拜;拜了又拜;拜菩萨;拜天地;拜父母

拜谢。行拜礼表示感谢

三年将拜君赐。-《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又如:拜恩(拜谢恩赐);拜盟(拜谢结盟)

拜见;拜谒

则往拜其门。-《孟子•滕文公下》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论语•阳货》

肃拜蒙母,结友而别。-《资治通鉴•汉纪》

又如:拜见(谒见尊长);拜亲(拜见朋友的父母)

授与官职;任命

拜相如为上大夫。-《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公车特点拜郎中。-《后汉书•张衡传》

接受官职;上任

于是辞相印不拜。-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又如:拜石(拜受俸禄);拜邑(拜受邑宰)

通过一定仪式结成某种关系。如:拜师;拜把兄弟;拜干爹

祝贺。如:拜年;拜节;拜寿

上;献

谨拜表以闻。-李密《陈情表》

【副】

用于动词以前,表示尊重。如:拜读大作;拜启;拜辞

1、本义:古代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两手合于胸前,头低到手) 拜手,稽手。-《书·召诰》。传:“拜首,首至手。” 拜送书于庭。-《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指下跪叩头。两腿跪地,两手扶地,低头。 后又作为行礼的通称,则又再拜,又故迟不起,起则五六揖,始出。-宗臣《报刘一丈书》

3、行拜礼表示感谢 。三年将拜君赐。-《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4、拜见;拜谒。 则往拜其门。-《孟子·滕文公下》5、授与官职 。拜相如为上大夫。-《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6、用于动词以前,表示尊重。如:拜读;拜启;拜辞。

1.动古代表示恭敬的礼节。两手合于掌于胸前,头低到挨开始,后世指下跪叩头。《陈情表》:“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鸿门宴》:“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又】拜见;谒见。《孔雀东南飞》:“上堂拜阿母。”

2.动授给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又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3.动接受任命。《指南录后序》:“于是辞相印不拜。”

【拜首】跪下拱手及地,头俯在手上的一种礼节。

杜稿钟隶漆书壁经的意思?

一、注音:杜稿钟隶 (dù gǎo zhōng lì),漆书壁经 (qī shū bì jīng)。

二、翻译:里边有杜度草书的手稿和钟繇隶书的真迹,有从汲(jí)县魏安厘王冢中发现掘出来的漆写古书,还有汉代鲁恭王在曲阜(fù)孔庙墙壁内发现的古文经书。

三、具体剖析解读:(整理资料,仅供参考)

广内殿里面除了三坟五典以外,还有哪些好东西呢?还有古玩字画的真迹,比如有杜稿、钟隶、漆书、壁经。

汉朝有一个叫杜度的人善写草书,中国历史上写草书的第一人是杜度,不是唐朝的怀素。杜度草书的手稿,就是杜稿。三国时代的钟繇,写隶书是天下第一的,他的隶书真迹,就是钟隶。

除开这个因素不说,还有漆书壁经。漆书是在上古时期,笔墨都还没有产生之前,用树脂漆表达在竹简上的大头小尾的文字,现代称为蝌蚪文。

元代吾丘衍在《学古编》里面解释说:上古无笔墨,以竹梃点漆书竹上,竹硬漆腻,画不可以行,故头粗尾细,似其形耳。现代出土了商代用玉石制作的漆书笔,可见漆书不仅是中国最早的硬笔书法文体,也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书。《晋书?束皙传》记载。晋时有一个名叫不准的汲都人(今河南新乡),盗掘战国时魏襄王的墓得到13篇漆书的古籍。

壁经是指在孔子旧宅墙壁中所藏的经卷。秦始皇焚书坑儒,把全部的儒书都收缴上来,孔子的八世孙怕儒学从此失传,就把一些经卷藏在了夹壁墙里边。汉武帝的弟弟,鲁恭王,想侵占孔子的旧宅修花园。在拆墙时发现了里边的竹简,内有《孝经》、《尚书》、《论语》等。

杜稿钟隶漆书壁经出自南北朝周兴嗣的《千字文》。

意思是里边有杜度草书的手稿和钟繇隶书的真迹,有从汲县魏安厘王冢中发现掘出来的漆写古书,还有汉代鲁恭王在曲阜孔庙墙壁内发现的古文经书。宫延内将想依次排成两列,宫廷外大夫公卿夹道站立。

原文

杜稿钟隶,漆书壁经

【注释】宫廷里收藏着汉朝书法家杜度的草书和钟繇的隶书,还有用漆写的竹简和孔子后人藏在墙壁里的经书。

【小故事:壁经的故事】

小朋友,为什么孔子的后人要把经书藏在墙壁里呢?下面给各位考生讲一讲壁经的故事吧。

秦始皇称帝后,觉得孔子的儒家思想会破坏他的统治,于是他发布命令把儒家学者都抓了起来,还把全国各省市地区相关儒家学说的藏书和经典都查收出来烧掉。历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作“焚书坑儒”。

秦始皇要烧掉民间藏书的消息传到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孔子的后人很慌。不清楚该咋办,应该如何处理?祖宗的经典著作不可以失传,可是被查出来又要杀头!有人出主意说可以修间房子,把书砌在墙里,这样应该就查不出来了。于是,他们针对砌了间房子,把孔子的著作藏在墙里面。

后来,到了汉武帝时,鲁恭王扩大宫室,想霸占孔子的故居改作花园。工匠凿拆墙壁时,发现墙是空的,夹洞中藏着不少古书,同时空中传来一阵庄严的钟磬之声。鲁恭王吓坏了,忙发布命令停止拆房。在墙壁中发现的这批竹简涵盖《古文尚书》还有《礼记》、《伦语》、《孝经》共几十篇,都是先秦时代的文字。因为是在墙壁中发现的,故此,这些书被称为“壁经”。

三字经释文和译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解释:人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好的,只不过是因为在成长途中所身处的学习环境明显不同,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假设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可以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最重要,要优先集中精力的方式就是要专心完全一样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解释:之前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好的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式,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解释:只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以自己为先锋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如果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时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哪些用呢?

  舆图广,超前代。九十年,国祚废。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元趄的疆域很各位,所统治的领土,超越了之前的每一个朝代。然而,它只维持了短短九十年,就被农民起义推翻了。元朝末年,明太祖朱元璋起义,最后推翻元朝统治,统一全国,建立大明,他自己当上了皇帝,号洪武,定都在金陵。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翻译】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很少,只是后天所身处的环境不一样和所受教育不一样,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翻译】假设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可以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最重要,要优先集中精力的方式就是要专心完全一样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翻译】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翻译】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很少,只是后天所身处的环境不一样和所受教育不一样,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翻译】假设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可以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最重要,要优先集中精力的方式就是要专心完全一样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翻译】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翻译】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式,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翻译】只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以自己为先锋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翻译】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如果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时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既然如此那,到老时都超级难带来一定作为的。

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了解义。

【翻译】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可以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翻译】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不少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翻译】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清楚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翻译】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清楚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样的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清楚的。“弟”通“悌”,尊敬友爱。

11、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翻译】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悌,故人事亲事长,必要尽其孝悌。孝悌乃一件大事。其次一等,多见天下之事,以广其所知,多闻古今之理,以广其所学。知十百千万之数为某数,识古今圣贤之事为某文也。

12、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翻译】中国采取十进位算术方式: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13、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翻译】还应该清楚一部分平日生活常识。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翻译】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很少,只是后天所身处的环境不一样和所受教育不一样,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翻译】假设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可以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最重要,要优先集中精力的方式就是要专心完全一样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翻译】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翻译】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式,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翻译】只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以自己为先锋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翻译】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如果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时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既然如此那,到老时都超级难带来一定作为的。

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了解义。

【翻译】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可以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翻译】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不少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翻译】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清楚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翻译】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清楚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样的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清楚的。“弟”通“悌”,尊敬友爱。

11、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翻译】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悌,故人事亲事长,必要尽其孝悌。孝悌乃一件大事。其次一等,多见天下之事,以广其所知,多闻古今之理,以广其所学。知十百千万之数为某数,识古今圣贤之事为某文也。

12、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翻译】中国采取十进位算术方式: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13、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翻译】还应该清楚一部分平日生活常识。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14、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翻译】三纲是人与人当中关系应该遵循的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孩子当中相亲相爱,夫妻当中和顺相处。

15、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翻译】春、夏、秋、冬叫做四季。季节持续性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16、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翻译】东、南、西、北,做“四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这四个方位,一定要有一个中央位置对应,才可以把各个方位定出来。

17、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翻译】“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宇宙各自不同的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按照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和组合变化而出现的。

18、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翻译】“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是古代记时的标记。

19、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

【翻译】太阳行走的轨迹叫做黄道,大地所在的平面位于中间,这个平面叫做赤道。按照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不清楚地球是球体,所说的赤道应该就指的是所生活的平面。

地球紧跟太阳运转,而太阳又紧跟着银河系中心运转。太阳运行的轨道叫“黄道”,在地球中央有一条假想的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那就是赤道。

20、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翻译】在赤道地区,温度最高,气候特别炎热,从赤道向南北两个方向,气温渐渐变低。中国是地处地球的东北边。

21、寒燠均,霜露改。右高原,左大海。

【翻译】中国气候冷暖匀称而有霜露。右边是高原,左边是大海。

22、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

【翻译】中国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这四条大河是中国河流的代表。

23、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翻译】中国的五大名山,称为“五岳”,就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这五座山是中国大山的代表。

24、古九州,今改制。称行省,三十五。

【翻译】中国汉时以辖九州统管全国,现为省,总共三十五个。

25、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

【翻译】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和商人是国家不可缺乏的栋梁,称为四民,这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26、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翻译】假设全部的人都可以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不变的法则作为处事做人的标准,社会就可以永葆祥和,故此,每个人都应遵循,不可怠慢疏忽。

27、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

【翻译】除了人类,在地球上还有花草树木,这些属于植物,在陆地上和水里到处都拥有。

28、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翻译】虫、鱼、鸟、兽属于动物,这些动物有的能在天空中飞,有的能在陆地上走,有的能在水里游。

29、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翻译】人类生活中的主食有的来自植物,像稻子、小麦、豆类、黄米和高粱,这都是平日生活的重要食品。

30、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翻译】在动物中有马、牛、羊、鸡、狗和猪,这叫六畜。这些动物和六谷一样本来都是野生的。后来被大家渐渐驯化后,才成为人类平日生活的必需品。

31、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俱。

【翻译】高兴叫做喜,生气叫做怒,伤心叫做哀,害怕叫做惧,心里喜欢叫爱,讨厌叫恶,内心很贪恋叫做欲,合起来叫七情。这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七种感情。

32、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翻译】青色、黄色、赤色、黑色和白色,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五行中的五种颜色是大家的肉眼可以识别的。

33、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翻译】在平日间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辨出来的,有酸、甜、苦、辣和咸,这五种味道。

34、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翻译】鼻子可以闻出东西的气味,气味主要有五种,即羊膻味、烧焦味、香味、鱼腥味和腐朽味。

35、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翻译】中国古代人把制造乐器的材料,分为八种,即匏瓜、黏土、皮革、木块、石头、金属、丝线与竹子,称为“八音”。

36、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翻译】中国古代把说话声音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四声地运用一定要和谐,听起来才可以使人舒畅。

37、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翻译】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亲,父亲生自己本身,自己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

38、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翻译】由自己的儿子、孙子再接下去,就是曾孙和玄孙。从高祖父到玄孙称为“九族”。这“九族”代表着人的长幼尊卑规则和程序和家族血统的承续关系。

39、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翻译】父亲与儿子当中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当中的感情要和顺,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则要尊敬。

40、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翻译】年长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长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处应该相互讲信用。假设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们就可以对他忠心耿耿了。

41、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

【翻译】前面提到的十义: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这是人人都应遵循的,千万不可以违背。

42、斩齐衰,大小功。至缌麻,五服终。

【翻译】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这是中国古代亲族中不一样的人死去时穿的五种孝服。

43、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翻译】礼法、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数是古代读书人一定要学习的六种技艺,这六种技艺到现目前已经经没有人能同时具备了。

44、惟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翻译】在六艺中,唯有书法现今社会还是每个人都推崇的。当一个人认识字以后,完全就能够去研究《说文解字》,这样针对研究高深的学问是有很大帮助的。

45、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翻译】中国的文字发展经历了古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这一定要认了解,不可搞混乱了。

46、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原。

【翻译】假设想广泛地学习知识,实在是不容易的事,也不知道怎么开始,但如能做大体研究,还是能了解到不少基本的道理。

47、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翻译】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一定要把每个字都讲了解,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还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

48、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翻译】作为一个学者,求学的初期把基础知识功底打好,把小学知识学透了,才可以读“四书”。

49、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翻译】《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们,还有弟子的弟子们,记载相关孔子言论的一部书。

50、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翻译】《孟子》这本书是孟轲所作,共分七篇。内容也是相关品行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的言论。

51、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

【翻译】作《中庸》这本书的是孔伋,“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变的意思。

52、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翻译】作《大学》这本书的是曾参,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53、四书熟,孝经通。如六经,始可读。

【翻译】把四书读熟了,孝经的道理弄明白了,才可以去读六经这样深奥的书。

54、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翻译】《诗》、《书》、《易》、《礼》、《春秋》,另外,《乐》称六经,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经典,需要认真阅读。

55、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翻译】《连山》、《归藏》、《周易》是我们国内古代的三部书,这三部书合称“三易”,“三易”是用“卦”的形式来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的书籍。

56、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翻译】《书经》的主要内容分六个部分:一典是立国的基本原则;二谟,即治国计划;三训,即大臣的态度;四诰,即国君的通告;五誓,起兵文告;六命,国君的命令。

57、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翻译】周公著作了《周礼》,这当中记载着当时六宫的官制还有国家的组成情况。

58、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翻译】戴德和戴圣整理还注释《礼记》,传述和阐扬了圣贤的著作,这使后代人了解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相关礼乐的情形。

59、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翻译】《国风》、《大雅》、《小雅》、《颂》,合称为四诗,它是一种内容丰富、感情深切的诗歌,值得去朗诵。

60、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翻译】因为周朝的衰落,诗经也就跟着被冷落了,故此,孔子就作《春秋》,在这本书中隐含着对现实政治的褒贬还有对各国善恶行为的分辨。

61、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翻译】三传就是羊高所著的《公羊传》,左丘明所著的《左传》和谷梁赤所著的《谷梁传》,这都是解释《春秋》的书。

62、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翻译】经传都读熟了然后读子书。子书繁杂,一定要选择非常重要的来读,还要记住每件事的本末因果。

63、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翻译】五子是指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和庄子。他们所写的书,便称为子书。

64、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翻译】经书和子书读熟了以后,再读史书、读史时一定要要考究各朝各代的世系,明白他们盛衰的原因,才可以从历史中记取教训。

65、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翻译】自伏羲氏、神农氏到黄帝,这三位上古时代的帝王都可以勤政爱民、很伟大,因为这个原因后人尊称他们为“三皇”。

66、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翻译】黄帝后面,有唐尧和虞舜二位帝王,尧觉得自己的儿子不肖,而把帝位传给了才德兼备的舜,在两位帝王治理下,天下太平,人人称颂。

67、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翻译】夏朝的开国君主是禹,商朝的开国君主是汤,周朝的开国君主是文王和武王。这哪些德才兼备的君王被后人称为三王。

68、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翻译】禹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从此天下就成为一个家族全部的了。经过四百多年,夏被汤灭掉,以此结束了它的统治。

69、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翻译】汤朝征讨夏朝,定国号为商,过了六百多年,直到纣的灭亡。

70、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翻译】周武王起兵灭掉商朝,杀死纣王,建立周朝,周朝的历史最长,前后延续了八百多年。

71、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翻译】自从周平王东迁国都后,对诸侯的控制力就越来越弱了。诸侯国当中经常出现战争,而游说之士也启动大行其道。

72、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翻译】东周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春秋时期,一是战国时期。春秋时的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号称五霸。战国的七雄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73、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翻译】战国末年,秦国的势力日渐强大,把其他诸侯国都灭掉了,建立了统一的秦朝。秦传到二世胡亥,天下又启动大乱,最后,形成楚汉相争的局面。

74、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翻译】汉高祖打败了项羽,建立汉朝。汉朝的帝位传了两百多年,到了孝平帝时,就被王莽篡夺了。

75、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翻译】王莽篡权。改国号为新,天下大乱,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翻译】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很少,只是后天所身处的环境不一样和所受教育不一样,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翻译】假设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可以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最重要,要优先集中精力的方式就是要专心完全一样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翻译】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翻译】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式,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翻译】只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以自己为先锋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翻译】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如果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时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既然如此那,到老时都超级难带来一定作为的。

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了解义。

【翻译】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可以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翻译】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不少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翻译】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清楚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翻译】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清楚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样的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清楚的。“弟”通“悌”,尊敬友爱。

11、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翻译】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悌,故人事亲事长,必要尽其孝悌。孝悌乃一件大事。其次一等,多见天下之事,以广其所知,多闻古今之理,以广其所学。知十百千万之数为某数,识古今圣贤之事为某文也。

12、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翻译】中国采取十进位算术方式: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13、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翻译】还应该清楚一部分平日生活常识。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14、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翻译】三纲是人与人当中关系应该遵循的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孩子当中相亲相爱,夫妻当中和顺相处。

15、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翻译】春、夏、秋、冬叫做四季。季节持续性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16、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翻译】东、南、西、北,做“四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这四个方位,一定要有一个中央位置对应,才可以把各个方位定出来。

17、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翻译】“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宇宙各自不同的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按照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和组合变化而出现的。

18、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翻译】“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是古代记时的标记。

19、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

【翻译】太阳行走的轨迹叫做黄道,大地所在的平面位于中间,这个平面叫做赤道。按照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不清楚地球是球体,所说的赤道应该就指的是所生活的平面。

地球紧跟太阳运转,而太阳又紧跟着银河系中心运转。太阳运行的轨道叫“黄道”,在地球中央有一条假想的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那就是赤道。

20、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翻译】在赤道地区,温度最高,气候特别炎热,从赤道向南北两个方向,气温渐渐变低。中国是地处地球的东北边。

21、寒燠均,霜露改。右高原,左大海。

【翻译】中国气候冷暖匀称而有霜露。右边是高原,左边是大海。

22、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

【翻译】中国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这四条大河是中国河流的代表。

23、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翻译】中国的五大名山,称为“五岳”,就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这五座山是中国大山的代表。

24、古九州,今改制。称行省,三十五。

【翻译】中国汉时以辖九州统管全国,现为省,总共三十五个。

25、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

【翻译】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和商人是国家不可缺乏的栋梁,称为四民,这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26、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翻译】假设全部的人都可以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不变的法则作为处事做人的标准,社会就可以永葆祥和,故此,每个人都应遵循,不可怠慢疏忽。

27、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

【翻译】除了人类,在地球上还有花草树木,这些属于植物,在陆地上和水里到处都拥有。

28、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翻译】虫、鱼、鸟、兽属于动物,这些动物有的能在天空中飞,有的能在陆地上走,有的能在水里游。

29、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翻译】人类生活中的主食有的来自植物,像稻子、小麦、豆类、黄米和高粱,这都是平日生活的重要食品。

30、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翻译】在动物中有马、牛、羊、鸡、狗和猪,这叫六畜。这些动物和六谷一样本来都是野生的。后来被大家渐渐驯化后,才成为人类平日生活的必需品。

31、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俱。

【翻译】高兴叫做喜,生气叫做怒,伤心叫做哀,害怕叫做惧,心里喜欢叫爱,讨厌叫恶,内心很贪恋叫做欲,合起来叫七情。这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七种感情。

32、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翻译】青色、黄色、赤色、黑色和白色,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五行中的五种颜色是大家的肉眼可以识别的。

33、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翻译】在平日间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辨出来的,有酸、甜、苦、辣和咸,这五种味道。

34、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翻译】鼻子可以闻出东西的气味,气味主要有五种,即羊膻味、烧焦味、香味、鱼腥味和腐朽味。

35、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翻译】中国古代人把制造乐器的材料,分为八种,即匏瓜、黏土、皮革、木块、石头、金属、丝线与竹子,称为“八音”。

36、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翻译】中国古代把说话声音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四声地运用一定要和谐,听起来才可以使人舒畅。

37、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翻译】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亲,父亲生自己本身,自己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

38、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翻译】由自己的儿子、孙子再接下去,就是曾孙和玄孙。从高祖父到玄孙称为“九族”。这“九族”代表着人的长幼尊卑规则和程序和家族血统的承续关系。

39、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翻译】父亲与儿子当中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当中的感情要和顺,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则要尊敬。

40、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翻译】年长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长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处应该相互讲信用。假设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们就可以对他忠心耿耿了。

41、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

【翻译】前面提到的十义: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这是人人都应遵循的,千万不可以违背。

42、斩齐衰,大小功。至缌麻,五服终。

【翻译】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这是中国古代亲族中不一样的人死去时穿的五种孝服。

43、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翻译】礼法、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数是古代读书人一定要学习的六种技艺,这六种技艺到现目前已经经没有人能同时具备了。

44、惟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翻译】在六艺中,唯有书法现今社会还是每个人都推崇的。当一个人认识字以后,完全就能够去研究《说文解字》,这样针对研究高深的学问是有很大帮助的。

45、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翻译】中国的文字发展经历了古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这一定要认了解,不可搞混乱了。

46、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原。

【翻译】假设想广泛地学习知识,实在是不容易的事,也不知道怎么开始,但如能做大体研究,还是能了解到不少基本的道理。

47、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翻译】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一定要把每个字都讲了解,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还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

48、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翻译】作为一个学者,求学的初期把基础知识功底打好,把小学知识学透了,才可以读“四书”。

49、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翻译】《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们,还有弟子的弟子们,记载相关孔子言论的一部书。

50、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翻译】《孟子》这本书是孟轲所作,共分七篇。内容也是相关品行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的言论。

51、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

【翻译】作《中庸》这本书的是孔伋,“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变的意思。

52、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翻译】作《大学》这本书的是曾参,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53、四书熟,孝经通。如六经,始可读。

【翻译】把四书读熟了,孝经的道理弄明白了,才可以去读六经这样深奥的书。

54、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翻译】《诗》、《书》、《易》、《礼》、《春秋》,另外,《乐》称六经,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经典,需要认真阅读。

55、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翻译】《连山》、《归藏》、《周易》是我们国内古代的三部书,这三部书合称“三易”,“三易”是用“卦”的形式来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的书籍。

56、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翻译】《书经》的主要内容分六个部分:一典是立国的基本原则;二谟,即治国计划;三训,即大臣的态度;四诰,即国君的通告;五誓,起兵文告;六命,国君的命令。

57、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翻译】周公著作了《周礼》,这当中记载着当时六宫的官制还有国家的组成情况。

58、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翻译】戴德和戴圣整理还注释《礼记》,传述和阐扬了圣贤的著作,这使后代人了解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相关礼乐的情形。

59、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翻译】《国风》、《大雅》、《小雅》、《颂》,合称为四诗,它是一种内容丰富、感情深切的诗歌,值得去朗诵。

60、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翻译】因为周朝的衰落,诗经也就跟着被冷落了,故此,孔子就作《春秋》,在这本书中隐含着对现实政治的褒贬还有对各国善恶行为的分辨。

61、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翻译】三传就是羊高所著的《公羊传》,左丘明所著的《左传》和谷梁赤所著的《谷梁传》,这都是解释《春秋》的书。

62、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翻译】经传都读

【原文】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译文】人生下来时都是好的,只是因为后天的学习环境明显不同,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假设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可以变坏。为了不使人变坏,最最重要,要优先集中精力的方式就是要专心完全一样地去教育孩子。

【原文】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布机上的布来教子。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式,他五个孩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翻译】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很少,只是后天所身处的环境不一样和所受教育不一样,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翻译】假设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可以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最重要,要优先集中精力的方式就是要专心完全一样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翻译】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翻译】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式,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翻译】只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以自己为先锋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翻译】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如果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时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既然如此那,到老时都超级难带来一定作为的。

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了解义。

【翻译】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可以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翻译】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不少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翻译】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清楚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翻译】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清楚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样的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清楚的。“弟”通“悌”,尊敬友爱。

11、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翻译】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悌,故人事亲事长,必要尽其孝悌。孝悌乃一件大事。其次一等,多见天下之事,以广其所知,多闻古今之理,以广其所学。知十百千万之数为某数,识古今圣贤之事为某文也。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翻译】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很少,只是后天所身处的环境不一样和所受教育不一样,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翻译】假设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可以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最重要,要优先集中精力的方式就是要专心完全一样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翻译】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翻译】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式,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翻译】只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以自己为先锋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翻译】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如果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时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既然如此那,到老时都超级难带来一定作为的。

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了解义。

【翻译】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可以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翻译】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不少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翻译】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清楚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翻译】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清楚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样的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清楚的。“弟”通“悌”,尊敬友爱。

11、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翻译】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悌,故人事亲事长,必要尽其孝悌。孝悌乃一件大事。其次一等,多见天下之事,以广其所知,多闻古今之理,以广其所学。知十百千万之数为某数,识古今圣贤之事为某文也。

12、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翻译】中国采取十进位算术方式: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13、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翻译】还应该清楚一部分平日生活常识。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14、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翻译】三纲是人与人当中关系应该遵循的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孩子当中相亲相爱,夫妻当中和顺相处。

15、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翻译】春、夏、秋、冬叫做四季。季节持续性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16、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翻译】东、南、西、北,做“四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这四个方位,一定要有一个中央位置对应,才可以把各个方位定出来。

17、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翻译】“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宇宙各自不同的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按照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和组合变化而出现的。

18、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翻译】“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是古代记时的标记。

19、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

【翻译】太阳行走的轨迹叫做黄道,大地所在的平面位于中间,这个平面叫做赤道。按照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不清楚地球是球体,所说的赤道应该就指的是所生活的平面。

地球紧跟太阳运转,而太阳又紧跟着银河系中心运转。太阳运行的轨道叫“黄道”,在地球中央有一条假想的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那就是赤道。

20、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翻译】在赤道地区,温度最高,气候特别炎热,从赤道向南北两个方向,气温渐渐变低。中国是地处地球的东北边。

21、寒燠均,霜露改。右高原,左大海。

【翻译】中国气候冷暖匀称而有霜露。右边是高原,左边是大海。

22、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

【翻译】中国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这四条大河是中国河流的代表。

23、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翻译】中国的五大名山,称为“五岳”,就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这五座山是中国大山的代表。

24、古九州,今改制。称行省,三十五。

【翻译】中国汉时以辖九州统管全国,现为省,总共三十五个。

25、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

【翻译】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和商人是国家不可缺乏的栋梁,称为四民,这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26、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翻译】假设全部的人都可以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不变的法则作为处事做人的标准,社会就可以永葆祥和,故此,每个人都应遵循,不可怠慢疏忽。

27、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

【翻译】除了人类,在地球上还有花草树木,这些属于植物,在陆地上和水里到处都拥有。

28、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翻译】虫、鱼、鸟、兽属于动物,这些动物有的能在天空中飞,有的能在陆地上走,有的能在水里游。

29、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翻译】人类生活中的主食有的来自植物,像稻子、小麦、豆类、黄米和高粱,这都是平日生活的重要食品。

30、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翻译】在动物中有马、牛、羊、鸡、狗和猪,这叫六畜。这些动物和六谷一样本来都是野生的。后来被大家渐渐驯化后,才成为人类平日生活的必需品。

31、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俱。

【翻译】高兴叫做喜,生气叫做怒,伤心叫做哀,害怕叫做惧,心里喜欢叫爱,讨厌叫恶,内心很贪恋叫做欲,合起来叫七情。这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七种感情。

32、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翻译】青色、黄色、赤色、黑色和白色,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五行中的五种颜色是大家的肉眼可以识别的。

33、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翻译】在平日间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辨出来的,有酸、甜、苦、辣和咸,这五种味道。

34、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翻译】鼻子可以闻出东西的气味,气味主要有五种,即羊膻味、烧焦味、香味、鱼腥味和腐朽味。

35、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翻译】中国古代人把制造乐器的材料,分为八种,即匏瓜、黏土、皮革、木块、石头、金属、丝线与竹子,称为“八音”。

36、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翻译】中国古代把说话声音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四声地运用一定要和谐,听起来才可以使人舒畅。

37、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翻译】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亲,父亲生自己本身,自己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

38、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翻译】由自己的儿子、孙子再接下去,就是曾孙和玄孙。从高祖父到玄孙称为“九族”。这“九族”代表着人的长幼尊卑规则和程序和家族血统的承续关系。

39、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翻译】父亲与儿子当中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当中的感情要和顺,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则要尊敬。

40、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翻译】年长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长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处应该相互讲信用。假设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们就可以对他忠心耿耿了。

41、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

【翻译】前面提到的十义: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这是人人都应遵循的,千万不可以违背。

42、斩齐衰,大小功。至缌麻,五服终。

【翻译】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这是中国古代亲族中不一样的人死去时穿的五种孝服。

43、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翻译】礼法、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数是古代读书人一定要学习的六种技艺,这六种技艺到现目前已经经没有人能同时具备了。

44、惟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翻译】在六艺中,唯有书法现今社会还是每个人都推崇的。当一个人认识字以后,完全就能够去研究《说文解字》,这样针对研究高深的学问是有很大帮助的。

45、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翻译】中国的文字发展经历了古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这一定要认了解,不可搞混乱了。

46、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原。

【翻译】假设想广泛地学习知识,实在是不容易的事,也不知道怎么开始,但如能做大体研究,还是能了解到不少基本的道理。

47、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翻译】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一定要把每个字都讲了解,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还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

48、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翻译】作为一个学者,求学的初期把基础知识功底打好,把小学知识学透了,才可以读“四书”。

49、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翻译】《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们,还有弟子的弟子们,记载相关孔子言论的一部书。

50、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翻译】《孟子》这本书是孟轲所作,共分七篇。内容也是相关品行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的言论。

51、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

【翻译】作《中庸》这本书的是孔伋,“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变的意思。

52、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翻译】作《大学》这本书的是曾参,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53、四书熟,孝经通。如六经,始可读。

【翻译】把四书读熟了,孝经的道理弄明白了,才可以去读六经这样深奥的书。

54、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翻译】《诗》、《书》、《易》、《礼》、《春秋》,另外,《乐》称六经,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经典,需要认真阅读。

55、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翻译】《连山》、《归藏》、《周易》是我们国内古代的三部书,这三部书合称“三易”,“三易”是用“卦”的形式来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的书籍。

56、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翻译】《书经》的主要内容分六个部分:一典是立国的基本原则;二谟,即治国计划;三训,即大臣的态度;四诰,即国君的通告;五誓,起兵文告;六命,国君的命令。

57、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翻译】周公著作了《周礼》,这当中记载着当时六宫的官制还有国家的组成情况。

58、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翻译】戴德和戴圣整理还注释《礼记》,传述和阐扬了圣贤的著作,这使后代人了解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相关礼乐的情形。

59、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翻译】《国风》、《大雅》、《小雅》、《颂》,合称为四诗,它是一种内容丰富、感情深切的诗歌,值得去朗诵。

60、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翻译】因为周朝的衰落,诗经也就跟着被冷落了,故此,孔子就作《春秋》,在这本书中隐含着对现实政治的褒贬还有对各国善恶行为的分辨。

61、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翻译】三传就是羊高所著的《公羊传》,左丘明所著的《左传》和谷梁赤所著的《谷梁传》,这都是解释《春秋》的书。

62、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翻译】经传都读熟了然后读子书。子书繁杂,一定要选择非常重要的来读,还要记住每件事的本末因果。

63、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翻译】五子是指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和庄子。他们所写的书,便称为子书。

64、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翻译】经书和子书读熟了以后,再读史书、读史时一定要要考究各朝各代的世系,明白他们盛衰的原因,才可以从历史中记取教训。

65、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翻译】自伏羲氏、神农氏到黄帝,这三位上古时代的帝王都可以勤政爱民、很伟大,因为这个原因后人尊称他们为“三皇”。

66、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翻译】黄帝后面,有唐尧和虞舜二位帝王,尧觉得自己的儿子不肖,而把帝位传给了才德兼备的舜,在两位帝王治理下,天下太平,人人称颂。

67、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翻译】夏朝的开国君主是禹,商朝的开国君主是汤,周朝的开国君主是文王和武王。这哪些德才兼备的君王被后人称为三王。

68、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翻译】禹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从此天下就成为一个家族全部的了。经过四百多年,夏被汤灭掉,以此结束了它的统治。

69、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翻译】汤朝征讨夏朝,定国号为商,过了六百多年,直到纣的灭亡。

70、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翻译】周武王起兵灭掉商朝,杀死纣王,建立周朝,周朝的历史最长,前后延续了八百多年。

71、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翻译】自从周平王东迁国都后,对诸侯的控制力就越来越弱了。诸侯国当中经常出现战争,而游说之士也启动大行其道。

72、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翻译】东周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春秋时期,一是战国时期。春秋时的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号称五霸。战国的七雄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73、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翻译】战国末年,秦国的势力日渐强大,把其他诸侯国都灭掉了,建立了统一的秦朝。秦传到二世胡亥,天下又启动大乱,最后,形成楚汉相争的局面。

74、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翻译】汉高祖打败了项羽,建立汉朝。汉朝的帝位传了两百多年,到了孝平帝时,就被王莽篡夺了。

75、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翻译】王莽篡权。改国号为新,天下大乱,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时都是好的,每个人都是一张白纸,不了解害人,既为善。只是因为成长途中,后天的学习环境明显不同,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假设从小(萨日朗什么意思?萨日朗是一种红色的花,细小的茎叶,白色象蒜一样的鳞茎,火红的花冠向上卷起,内蒙古草原的大家叫它萨日朗花。 蒙语萨日朗花,翻译成汉语就是草原上的山丹花,象征夫妻和睦,也象征多子多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可以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最重要,要优先集中精力的方式就是要专心完全一样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式,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只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以自己为先锋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如果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时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哪些用呢?

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了解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可以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翻译】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很少,只是后天所身处的环境不一样和所受教育不一样,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翻译】假设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可以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最重要,要优先集中精力的方式就是要专心完全一样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翻译】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翻译】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式,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翻译】只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以自己为先锋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翻译】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如果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时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既然如此那,到老时都超级难带来一定作为的。

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了解义。

【翻译】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可以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翻译】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不少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翻译】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清楚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翻译】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清楚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样的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清楚的。“弟”通“悌”,尊敬友爱。

11、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翻译】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悌,故人事亲事长,必要尽其孝悌。孝悌乃一件大事。其次一等,多见天下之事,以广其所知,多闻古今之理,以广其所学。知十百千万之数为某数,识古今圣贤之事为某文也。

12、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翻译】中国采取十进位算术方式: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13、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翻译】还应该清楚一部分平日生活常识。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14、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翻译】三纲是人与人当中关系应该遵循的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孩子当中相亲相爱,夫妻当中和顺相处。

15、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翻译】春、夏、秋、冬叫做四季。季节持续性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16、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翻译】东、南、西、北,做“四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这四个方位,一定要有一个中央位置对应,才可以把各个方位定出来。

17、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翻译】“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宇宙各自不同的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按照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和组合变化而出现的。

18、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翻译】“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是古代记时的标记。

19、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

【翻译】太阳行走的轨迹叫做黄道,大地所在的平面位于中间,这个平面叫做赤道。按照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不清楚地球是球体,所说的赤道应该就指的是所生活的平面。

地球紧跟太阳运转,而太阳又紧跟着银河系中心运转。太阳运行的轨道叫“黄道”,在地球中央有一条假想的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那就是赤道。

20、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翻译】在赤道地区,温度最高,气候特别炎热,从赤道向南北两个方向,气温渐渐变低。中国是地处地球的东北边。

21、寒燠均,霜露改。右高原,左大海。

【翻译】中国气候冷暖匀称而有霜露。右边是高原,左边是大海。

22、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

【翻译】中国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这四条大河是中国河流的代表。

23、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翻译】中国的五大名山,称为“五岳”,就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这五座山是中国大山的代表。

24、古九州,今改制。称行省,三十五。

【翻译】中国汉时以辖九州统管全国,现为省,总共三十五个。

25、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

【翻译】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和商人是国家不可缺乏的栋梁,称为四民,这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26、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翻译】假设全部的人都可以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不变的法则作为处事做人的标准,社会就可以永葆祥和,故此,每个人都应遵循,不可怠慢疏忽。

27、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

【翻译】除了人类,在地球上还有花草树木,这些属于植物,在陆地上和水里到处都拥有。

28、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翻译】虫、鱼、鸟、兽属于动物,这些动物有的能在天空中飞,有的能在陆地上走,有的能在水里游。

29、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翻译】人类生活中的主食有的来自植物,像稻子、小麦、豆类、黄米和高粱,这都是平日生活的重要食品。

30、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翻译】在动物中有马、牛、羊、鸡、狗和猪,这叫六畜。这些动物和六谷一样本来都是野生的。后来被大家渐渐驯化后,才成为人类平日生活的必需品。

31、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俱。

【翻译】高兴叫做喜,生气叫做怒,伤心叫做哀,害怕叫做惧,心里喜欢叫爱,讨厌叫恶,内心很贪恋叫做欲,合起来叫七情。这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七种感情。

32、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翻译】青色、黄色、赤色、黑色和白色,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五行中的五种颜色是大家的肉眼可以识别的。

33、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翻译】在平日间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辨出来的,有酸、甜、苦、辣和咸,这五种味道。

34、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翻译】鼻子可以闻出东西的气味,气味主要有五种,即羊膻味、烧焦味、香味、鱼腥味和腐朽味。

35、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翻译】中国古代人把制造乐器的材料,分为八种,即匏瓜、黏土、皮革、木块、石头、金属、丝线与竹子,称为“八音”。

36、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翻译】中国古代把说话声音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四声地运用一定要和谐,听起来才可以使人舒畅。

37、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翻译】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亲,父亲生自己本身,自己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

38、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翻译】由自己的儿子、孙子再接下去,就是曾孙和玄孙。从高祖父到玄孙称为“九族”。这“九族”代表着人的长幼尊卑规则和程序和家族血统的承续关系。

39、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翻译】父亲与儿子当中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当中的感情要和顺,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则要尊敬。

40、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翻译】年长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长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处应该相互讲信用。假设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们就可以对他忠心耿耿了。

41、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

【翻译】前面提到的十义: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这是人人都应遵循的,千万不可以违背。

42、斩齐衰,大小功。至缌麻,五服终。

【翻译】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这是中国古代亲族中不一样的人死去时穿的五种孝服。

43、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翻译】礼法、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数是古代读书人一定要学习的六种技艺,这六种技艺到现目前已经经没有人能同时具备了。

44、惟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翻译】在六艺中,唯有书法现今社会还是每个人都推崇的。当一个人认识字以后,完全就能够去研究《说文解字》,这样针对研究高深的学问是有很大帮助的。

45、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翻译】中国的文字发展经历了古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这一定要认了解,不可搞混乱了。

46、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原。

【翻译】假设想广泛地学习知识,实在是不容易的事,也不知道怎么开始,但如能做大体研究,还是能了解到不少基本的道理。

47、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翻译】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一定要把每个字都讲了解,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还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

48、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翻译】作为一个学者,求学的初期把基础知识功底打好,把小学知识学透了,才可以读“四书”。

49、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翻译】《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们,还有弟子的弟子们,记载相关孔子言论的一部书。

50、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翻译】《孟子》这本书是孟轲所作,共分七篇。内容也是相关品行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的言论。

51、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

【翻译】作《中庸》这本书的是孔伋,“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变的意思。

52、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翻译】作《大学》这本书的是曾参,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53、四书熟,孝经通。如六经,始可读。

【翻译】把四书读熟了,孝经的道理弄明白了,才可以去读六经这样深奥的书。

54、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翻译】《诗》、《书》、《易》、《礼》、《春秋》,另外,《乐》称六经,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经典,需要认真阅读。

55、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翻译】《连山》、《归藏》、《周易》是我们国内古代的三部书,这三部书合称“三易”,“三易”是用“卦”的形式来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的书籍。

56、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翻译】《书经》的主要内容分六个部分:一典是立国的基本原则;二谟,即治国计划;三训,即大臣的态度;四诰,即国君的通告;五誓,起兵文告;六命,国君的命令。

57、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翻译】周公著作了《周礼》,这当中记载着当时六宫的官制还有国家的组成情况。

58、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翻译】戴德和戴圣整理还注释《礼记》,传述和阐扬了圣贤的著作,这使后代人了解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相关礼乐的情形。

59、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翻译】《国风》、《大雅》、《小雅》、《颂》,合称为四诗,它是一种内容丰富、感情深切的诗歌,值得去朗诵。

60、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翻译】因为周朝的衰落,诗经也就跟着被冷落了,故此,孔子就作《春秋》,在这本书中隐含着对现实政治的褒贬还有对各国善恶行为的分辨。

61、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翻译】三传就是羊高所著的《公羊传》,左丘明所著的《左传》和谷梁赤所著的《谷梁传》,这都是解释《春秋》的书。

62、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翻译】经传都读熟了然后读子书。子书繁杂,一定要选择非常重要的来读,还要记住每件事的本末因果。

63、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翻译】五子是指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和庄子。他们所写的书,便称为子书。

64、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翻译】经书和子书读熟了以后,再读史书、读史时一定要要考究各朝各代的世系,明白他们盛衰的原因,才可以从历史中记取教训。

65、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翻译】自伏羲氏、神农氏到黄帝,这三位上古时代的帝王都可以勤政爱民、很伟大,因为这个原因后人尊称他们为“三皇”。

66、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翻译】黄帝后面,有唐尧和虞舜二位帝王,尧觉得自己的儿子不肖,而把帝位传给了才德兼备的舜,在两位帝王治理下,天下太平,人人称颂。

67、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翻译】夏朝的开国君主是禹,商朝的开国君主是汤,周朝的开国君主是文王和武王。这哪些德才兼备的君王被后人称为三王。

68、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翻译】禹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从此天下就成为一个家族全部的了。经过四百多年,夏被汤灭掉,以此结束了它的统治。

69、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翻译】汤朝征讨夏朝,定国号为商,过了六百多年,直到纣的灭亡。

70、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翻译】周武王起兵灭掉商朝,杀死纣王,建立周朝,周朝的历史最长,前后延续了八百多年。

71、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翻译】自从周平王东迁国都后,对诸侯的控制力就越来越弱了。诸侯国当中经常出现战争,而游说之士也启动大行其道。

72、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翻译】东周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春秋时期,一是战国时期。春秋时的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号称五霸。战国的七雄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73、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翻译】战国末年,秦国的势力日渐强大,把其他诸侯国都灭掉了,建立了统一的秦朝。秦传到二世胡亥,天下又启动大乱,最后,形成楚汉相争的局面。

74、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翻译】汉高祖打败了项羽,建立汉朝。汉朝的帝位传了两百多年,到了孝平帝时,就被王莽篡夺了。

75、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以上就是本文王僧虔论书原文及译文,咏兰花张羽翻译的全部内容,关注博宇考试网了解更多关于文王僧虔论书原文及译文,咏兰花张羽翻译和英语翻译的相关信息。

本文链接:https://bbs.china-share.com/news/332657.html

发布于:博宇考试网(https://bbs.china-share.com)>>> 英语翻译栏目

投稿人:网友投稿

说明:因政策和内容的变化,上文内容可供参考,最终以官方公告内容为准!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博宇考试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对内容有建议或侵权投诉请联系邮箱:ffsad111@foxmail.com

TAG标签:

   ">王僧虔论书原文及译文       ">咏兰花张羽译文       ">咏兰花张羽翻译       ">隶书翻译   

英语翻译热门资讯推荐

  • 英语翻译王僧虔论书原文及译文,咏兰花张羽翻译

    本文主要针对王僧虔论书原文及译文,咏兰花张羽翻译和隶书翻译等几个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对王僧虔论书原文及译文有一个初步认识,对于今年数据还未公布且时...

  • 英语翻译陌生英语,crazy和crazy区别

    本文主要针对陌生英语,crazy和crazy区别和异常的英语等几个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对陌生英语有一个初步认识,对于今年数据还未公布且时效性较强或政策频繁变动的...

  • 英语翻译人英语是什么

    本文主要针对人英语是什么和人的英语是什么等几个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对人英语是什么有一个初步认识,对于今年数据还未公布且时效性较强或政策频繁变动的内...

  • 英语翻译瑞思教育怎么样,昆明瑞思英语学费多少一年啊

    本文主要针对瑞思教育怎么样,昆明瑞思英语学费多少一年啊和西安瑞思英语等几个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对瑞思教育怎么样有一个初步认识,对于今年数据还未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