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针对论语述而篇第七读后感,论语·述而第七和述而第七读后感等几个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对论语述而篇第七读后感有一个初步认识,对于今年数据还未公布...
读后感
《论语述而篇》第七章经文是: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这章经文的意思是:一个人一定要有大的志向,以达到仁的境界(仁道)为自已的人生目标,要据守住自已的仁德,依止于自己的仁心,自在畅游在六艺(礼、乐、御、书、术、数)生活的大海中。
这是孔子对每一个弟子的希望,也是对他们的要求。一个人假设能按孔子所讲的要求去做,并努力达到孔子的希望。其生命的伟大意义才可以真正反映出来。
7.1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7.2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7.3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可以徙,不善不可以改是吾忧也。”
7.4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7.5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7.6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7.7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7.8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第七》
此篇以“述而”为篇名,讲的是孔子的教与学。我们不妨可以把这一篇当成是孔子的人生自述。“不作”意指创作,我理解孔子“述而不作”不仅是孔子谦虚的说法,也是对教学真实要求的描述。本质性孔子的不少思想都是创造性的,只是他未通过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罢了。孔子一生学不厌、教不倦,算得上万世师表,道理就在于此。
【原文】7.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译文】孔子说:“我阐述而不创作,相信并喜欢古代文化,我私自把自己比作老彭。”
【解读】这一章孔子谈论的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述说的是继承的问题,作是创作的问题。孔子之故此,述而不作是因为在古代创作是圣人之事,唯有天子才可以制礼作乐。孔子这样说一个方面是自谦,另外一个方面是讳言这件事。但也正因如此,孔子被后世称为“素王”,就是因为他无天子之位,却又具有天子之德。
【原文】7.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孔子说:“把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没有满足,教导别人不了解疲倦,对我来说还有困难吗?”
【解读】这一章谈论的是孔子对教与学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所见所闻皆是所学的主要内容,不像今日的学人,唯独学在课堂和书本,今天的人厌学之风不在少数,而孔子能做到不厌学实在是难能可贵。而针对教师来说,其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没有职业倦怠,孔子做到了,而今天的老师没有职业倦怠的却很少。故此孔子才说对我来说没啥困难的了。这是一种难得的人生态度,孔子注意到了教与学都从兴趣出发,故此,从容自在。
【原文】7.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可以徙,不善不可以改是吾忧也。”
【译文】孔子说:“不修养自己的品德,不讲习学问,学到了知识却不可以实践,有了缺点不可以改正,这是我所忧虑的啊。”
【解读】从这一章我们可以感觉到,孔子对学习的实质的认识,他所忧虑的实际上就是生命的成长问题。修德,讲的是道德修养问题,需日日精进、持之以恒;讲学,说的是学习的主要内容要持续性的实践、温故而知新;徙义则是活学活用、知识迁移的问题;改不善就是在好的方面日日精进的基础上,从不好的方面查找自己的不够,一点一点地改进。孔子的人生目标是持续性地完善自己,做一个全人。从孔子的思想体系来看,有人说这一章说的是“仁智义勇”四项美德,也是有道理的。
【原文】7.4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译文】孔子闲暇时,容貌舒缓,和蔼可亲,潇洒自如。
【解读】这一章记述的是孔子闲暇时的情态,孔子的教育思想重视言传身教,故此,孔子的平日表现也成为弟子学习的典范。孔子的行为仪态表现了很高的教养,没有我们今天的一部分人处闲暇时的那种无聊与寂寞。
【原文】7.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译文】孔子说:“我衰老的太快了!我好长时间没有再梦见周公了!”
【解读】孔子的慨叹是对人生与时事的慨叹。孔子一个方面慨叹时间流逝之快,一个方面慨叹自己一生的梦想就是恢复周礼。
【原文】7.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应该以道为志向,以道德为立身之基,依凭仁的要求,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解读】孔子讲的是一个人的人生志向、成长的依据、途中的依凭在人成才途中的关系。“志”是“志向”是人生的终极目标是对人的内心来说,内心专一向往;“据”是“据守”是对行动来说,行动守一不改;“依”是生命途中的“依凭”是“不违背”,朝向目标自始至终不变。在这样一个整体的人文素养的基础之上,从容自在的游憩于六艺的技能之中。于此,我们还可以认识到做人处事与学习技能的辩证关系。
【原文】7.7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译文】孔子说:“凡是能带一束干肉来我这里的,我从没有不加以教诲的。”
【解读】这一章说的是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还有一种解释是说,十五岁以上的人,没有不教诲的。这里束脩是指古人十五岁时,可以行束带修饰之礼。
【原文】7.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可以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告诉他墙的一角,他不可以推知其他的三个墙角,就不可以再教他了。”
【说明】朱子注,“愤”是心求通而未得,“悱”是口欲言而未能。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对后世有很深入透彻的影响。但后人也片面的理解了“启发”的问题,教学中开展启发需合适的时候机,需老师熟悉和了解学生,需学生的主动思考。启发的前提是师生都在情境之中,不是今天的强硬启发。古人对学习很注重学、思、悟,“学”“思”是启发的前提,“悟”是启发的结果。善教的人启之待时,因势而导;善学的人思而能悟,悟而能得,博能返约。
【原文】7.9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译文】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孔子在这一天哭泣,就不可以再唱歌。
【解读】这一章记载的是孔子在丧事中的行为表现。未尝饱、不歌即是那样环境中礼仪的需,也是因为内心的悲戚使然。
【原文】7.10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为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译文】孔子对颜渊说:“有能用我的思想的我就推行它,没有用我的思想的我就把它隐藏起来,唯有我和你是这样的啊!”子路说:“老师率领军队需谁和你在一起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也不后悔的人,我是不愿意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需的人一定是临事小心谨严,仔细谋划而能成功的人。”
【说明】用舍行藏需一个人的持续性学习和修养,既需有知识的累积,更需具有超脱的心境。那些怀才不遇的人之故此,不遇与这样的心境缺失相关。这一章我们还可以看得出来孔子的情感表达,孔子与颜渊是心灵的知己,而子路自知学问不及颜回,于是便以己长想博得老师的喜爱和认同。但孔子却告诉子路,他愿意和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共事,纯粹的勇敢他是不赞成的。朱熹的注讲:“惧,谓,敬其事。成,谓成其谋。”
【原文】7.11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译文】孔子说:“财富假设通过正路而求得,就算是从事低贱行业,我也愿意做。假设不满足正路的财富就算可求,我也愿意遵从我走正路的所好。”
【解读】古语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说法。正道来的钱财,就算地位低贱也会心安。不走正道、不择手段得来的钱财,内心总会不安。孔子的意思是告诉我们要凭借自己的本事赚钱,而不要投机取巧、不择手段。执鞭之士有人解释为把守城门的人,也有人解释为为王侯开路的人。详细指的是什么已经不重要,只是代表社会地位低贱的人。尽管社会地位递减,但通过这样的工作赚钱是正途得来的,故此,就应该愿意去做。
【原文】7.12子之所慎:齐,战,疾。
【译文】孔子谨严对待的事情是:斋戒,战争和疾病。
【解读】孔子为什么很谨严仔细地对待这三件事?我的理解是这三件事都事关人的生命,反映了孔子的生命观念。斋戒就是古人祭祀前的沐浴更衣,这样做是要使自己保持一种虔敬的心情。它涉及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生信仰,这又决定了人的生命质量,故此,孔子要谨严年对待。战争更与相当大一部分人的生命有关,不单是直接参加战争的士兵的生命,还有老百姓的疾苦与社会的安定。至于疾病也差不多,对待疾病的态度也反映了每个人不一样的人生境界。孔子时代的医疗水平不可与今日同日而语,有人说“每一次得病都是一次生命的修炼”,这句话对有心人来说是很正确的。在孔子的那个时代,其医疗水平能做到的依然不会多,每一次疾病大约都会与死亡接近一次,谨严地对待其实就是常说的仔细的思学员命的意义。
【原文】7.13子在齐闻《韶》,三月不了解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孔子在齐国时听到《韶》乐后,90天不清楚肉的味道。他说:“想不到《韶》乐带给我的快乐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啊!”
【解读】孔子曾评价韶尽善尽美,也正是因为韶乐尽善尽美,故此,孔子一下子便进入了音乐的境界,忘记了一切,以至于90天都不清楚肉的味道。显而易见韶乐的美妙超越了肉味的美妙,才使孔子这样的。孔子对音乐的学习也是发愤忘食、乐而忘忧啊!我们还可以看到孔子发现的快乐!
【原文】 7.14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译文】冉有说:“老师想要帮卫国君主吗?”子贡说:“哦,我去问一下。”子贡进入老师的屋子问:“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他们是古代贤德的人。”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悔吗?”孔子回答说:“他们追求仁还得到了仁,还有哪些怨悔呢?”子贡走出老师的屋子后说:“老师是不会帮卫国君主的。”
【解读】这一段话背景很复杂,反映的问题也不少。这是孔子带着学生周游列国到卫国时出现的事情。当时的卫君是卫出公辄是卫灵公的孙子。因为南子的关系,卫灵公驱逐了太子蒯聩,蒯聩逃往晋国。灵公死后辄立为国君。这时晋国又把蒯聩送回卫国,与卫出公争夺君位,蒯辄拒不让位。反映的是国君祖孙三代的复杂关系,特别是父子当中的关系。而伯夷叔齐的故事反映的则是这兄弟俩对君位相互推让的事实。长时间的呆在卫国不走,冉有就猜想老师可能需要在卫国帮卫君做事,为证明这个猜想的真假,聪明善言的子贡便决定问一下老师。而子贡的发问不像子路直来直去,总是很委婉。他拿伯夷叔齐的历史故事来问老师,最后得出结论老师不会帮卫君,就是因为他的老师也是求仁的人,而卫君的行为算不上是仁的行为。
【原文】7.15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这当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凉水,枕着胳膊自由自在地躺在天地当中,乐趣就在这样的情境之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权力和社会地位,对我来说就好比天空的浮云。”
【解读】这一章反映的是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追求。就算粗茶淡饭,可以自由自在的面对生活,那就是孔子的快乐。孔子并不是一概反对和轻视财富与权贵,但不满足道义的财富与权贵,就算是轻而易得孔子也会不要。
【原文】7.16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译文】孔子说:“假设我再年轻几岁,五十岁时就学《周易》,这一辈子也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
【解读】孔子晚年喜欢读《易经》吗“韦编三绝”说的就是孔子读《易经》的事情。从孔子,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对《易经》的评价之高。《易经》位列众经之首,讲的就是人生的规律。
【原文】7.17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译文】孔子使用标准化的场合,诵读《诗》、《书》,执行礼事,都说标准话。
【解读】雅言,就是今天的普通话,标准语言。执礼,与今天的主持人差很少。孔子和重视不一样场合的礼节和个人的形象问题。
【原文】7.18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了解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叶公向子路打听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对子路说:“你怎么不说,他这个人发奋用功忘记了吃饭,快乐起来把一切忧虑都忘了,就连他自己要老了都不清楚呢。”
【解读】这一章也是孔子自述心志。我们通过孔子的自我评价,可以感受到一个人成长和进步最最重要,要优先集中精力的品质就是用心专一、心不二用。国学大师钱穆老先生在华西大学文化讲座讲演辞中分析到中国文化主孝,中国之教在青年,援引孔子的这句话评价孔子说,孔子终身常带一种青年气度。
【原文】7.19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孔子说:“我不是生下来就清楚一切的人,我是爱好古代文化并能勤敏地追求的人。”
【解读】孔子把对知识的掌握并熟悉总体分成了“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困而不学”四种类型。他坦承自己不是生而知之这种类型型的人,那么他属于哪种类型的人呢?“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显而易见是属于“学而知之者”。
【原文】7.20子不语怪、力、乱、神。
【译文】孔子不谈怪异、暴力、叛乱、神异。
【解读】谢氏曰:“圣人语常不语怪,语德而不语力,语治而不语乱,语人而不语神。”意思是说修养高的人不谈论规律以外不着边际、不分明而确定地表现智慧的东西。我还以为孔子之故此,不语怪力乱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孔子认识到人生有限,而知识无限,让更多时间被怪力乱神占用划不来。反映了孔子生命意识的紧迫感。
【原文】7.2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人同行,一定会有我值得学习的。选择好的方面向他学习,选择不好的地方改进我自己。”
【解读】孔子自述自己的学习与修养的方式。与见贤思齐是一个意思。对知识的学习与道德修养的提升在实践中有三方面的重要因素,一个是选择问题,就是择善而从,而不是不加区别地统统照收。一个就是积少成多。还有就是自始至终如一。三者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没有不成功的道理。
【原文】7.22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译文】孔子说:“上天把好生之德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呢?”
【解读】孔子周游列国,来到宋国时被桓魋所困。桓魋是宋桓公的后代。这句话就是孔子在这时向弟子们说的。
【原文】7.23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译文】孔子说:“你们以为我有哪些隐瞒你们吗?我没啥隐瞒的!我没啥事情是不可告诉你们的,那就是我孔丘的为人啊。”
【解读】师生当中,光明磊落、坦坦荡荡。
【原文】7.24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文】孔子以文行忠信教育学生。
【解读】文行忠信整体上来说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因为这个原因孔子的教育更多的是做人的教育是道德教育,也是身体力行的教育。
【原文】7.25子曰:“圣人,全都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可以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译文】孔子说:“圣人,我是看不到了,能见到君子完全就能够了。”孔子又说:“善良的人我是看不到了,能见到持之以恒的人完全就能够了。从无到有,从虚到盈,从约到泰,最难的就是持之以恒啊!”
【解读】我以为这一章是孔子要告诉各位考生一个走向成功的道理,就是要有毅力,要持之以恒、自始至终如一。
【原文】7.26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译文】孔子钓鱼而不需要大网捕鱼,打鸟不打归巢的鸟。
【解读】孔子的行为反映了环保和持续发展的精神,反映了对生命的尊重。
【原文】7.27子曰:“盖有不了解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译文】孔子说:“大约有不学习就可以创造的人吧,但我不是这样的人。多听,选择好的跟从,多看并记在心里,清楚这都是次一等的智慧。”
【解读】有不了解而作之者应该就是孔子所说的生而知之者。从知识的整体和认识和了解的规律来看,确实存在着很小一部分的知识,很小一部分的人有生而知之的情况,这样的情况就是天赋。这样的天赋大多来自家庭文化的熏习和遗传,孔子的人生经历没有这样的条件,孔子坦承自己知识和智慧的取得就是通过持续性努力学习取得的。
【原文】7.28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近,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译文】互乡这个地方的人难于人交谈,一个少年却的道孔子的接见,学生们都困惑不解。孔子说:“我们赞许他的进步,不赞成他的退步,何必太过分?人家改正自己的没办法求进步,我们赞许他能改进自己的不够,不要死抓住他的过去不放。”
【解读】这一章讲的是孔子如何辩证的看待一个人的过往和未来,这样的态度是客观公正的,因为人是变化成长的。
【原文】7.29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孔子说:“仁离我们很远吗?我想要做到仁,仁就来了!”
【解读】仁与个人的修养有关,它是一个很高的人生境界。虽然很高,但只要我们想做一个仁人,仁就可以来到我们的身上。
【原文】7.30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了解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译文】陈司败问:“鲁昭公懂礼吗?”孔子回答说:“懂礼。”孔子走后,陈司败作揖来到巫马期身边,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是没有偏私的,难道君子还包庇别人的错误吗?鲁君在吴国娶了位夫人是国君的同姓,称她为吴孟子。要说鲁君懂得礼,还有谁不懂得礼呢?”巫马期把陈司败,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是幸运的。有时有过错,人家一定会清楚。”
【解读】孔子不是不清楚鲁君不了解礼,但孔子为什么回答陈司败的问题还说鲁昭公知礼呢?原因就是作为下级不可以说上级的不是,这是礼的要求,也是做人的基本修养。这样的过错,不是孔子自己有意或恶意为之的。这个事例有似于我们今天生活中的有部分事情,上下级共事,作为下属是不可以随便在公开的场合谈论上级的不是的,这是处理好上下级关系的非常的重要的方面。
【原文】7.31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译文】孔子与人一起唱歌,假设听到好歌,就一定请他再唱一遍,然后和他一起唱。
【解读】孔子是有心的人,凡是发现新的东西、好的东西,他都愿意学习。唱歌也是如此。
【原文】7.32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译文】孔子说:“理论知识我大约和别人差很少。身体力行做个君子,我还没有完全做到。”
【解读】躬行君子是永远都在进行中的事情,故此,孔子说“未之有得”。从另一个的视角来看,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很复杂,特别是做人的实践问题,做人的实践问题永远是一个过程是进行时,而不是结果。
【原文】7.33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可以学也。”
【译文】孔子说:“假设说圣和仁,我是不敢当的。我只不过是努力朝着这个方向不厌烦的去做,不了解疲倦地教导他人这样做罢了。”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这些学生学不来的。”
【解读】成圣和成仁是孔子育人的终极目标,孔子自己努力的朝向这个目标,并把这个目标贯穿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从这个个过程看教育无疑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为这个原因,成就着一个终极的教育目标,需的不但是,坚持下去总会有收获的教育,也需坚持下去总会有收获的学习。
【原文】7.34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译文】孔子得了重病,子路请求向鬼神祈祷。孔子说:“有这样的事情吗?”子路回答说:“有这事。祈祷文上说:‘向天地神灵祈祷’。”孔子说:“我已经起到很久了!”
【解读】这里我们需看到的是子路对老师的敬重和爱戴,涵盖他期望老师早日康复的急切心情。
【原文】7.35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译文】孔子说:“奢侈浪费就可以不谦逊,节俭就可以过于鄙陋。与其不谦逊还不如简陋一部分。
【解读】孔子的意思还是紧跟着礼的要求来说的,过分的铺张会目中没有人,就有越礼的嫌疑,过分的节俭虽然也达不到礼的要求,但总比越礼要好些。涉及了两难之中的选择问题了。
【原文】7.36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的心胸宽广坦荡,小人的心胸狭窄常常忧愁。”
【解读】君子看大局,小人只是特别要注意关注个人的喜怒哀乐,故此,两种人生状态表现了明显不同的格局与气度。
【原文】7.37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译文】孔子温和而又严肃,有威严而不凶猛,恭敬而又安详。
【解读】这一章讲的是孔子的神态,具备这样的品格需长时间的修养。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述而不作
子曰:“默而识之(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诲人不倦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举一反三
以上就是本文论语述而篇第七读后感,论语·述而第七的全部内容,关注博宇考试网了解更多关于文论语述而篇第七读后感,论语·述而第七和读后感的相关信息。
本文链接:https://bbs.china-share.com/news/306250.html
发布于:博宇考试网(https://bbs.china-share.com)>>> 读后感栏目
投稿人:网友投稿
说明:因政策和内容的变化,上文内容可供参考,最终以官方公告内容为准!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博宇考试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对内容有建议或侵权投诉请联系邮箱:ffsad111@foxmail.com
读后感
本文主要针对论语述而篇第七读后感,论语·述而第七和述而第七读后感等几个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对论语述而篇第七读后感有一个初步认识,对于今年数据还未公布...
读后感
本文主要针对绝世唐门怎么样,绝世唐门好看么知乎和绝世唐门读后感等几个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对绝世唐门怎么样有一个初步认识,对于今年数据还未公布且时效...
读后感
本文主要针对科学革命的结构怎么样,范式革命是什么意思和科学革命的结构读后感等几个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对科学革命的结构怎么样有一个初步认识,对于今年...
读后感
本文主要针对教育类书籍推荐,推荐几本教育方面的书籍和最美教育最简单读后感等几个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对教育类书籍推荐有一个初步认识,对于今年数据还未...
读后感
本文主要针对物理学史对当代大学生有何重大意义,物理学发展史的书籍有哪些和物理学史读后感等几个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对物理学史对当代大学生有何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