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学期有哪些内容,巴利文自学

五年级下学期有哪些内容,巴利文自学

五年级下学期有什么内容?

语文课文还学过《将相和》,景阳冈,《猴王出世》《金色的鱼钩》。这几篇文章

1草原 (老舍)

2*丝绸之路

3白杨 (袁鹰)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口语交际·习作一

回顾·拓展一

第二组

5古诗词三首

牧童 (吕岩)

舟过安仁 (杨万里)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6冬阳·童年·骆驼队 (林海音)

7*祖父的园子 (萧红)

8童年的发现 (费奥多罗夫)

9*儿童诗两首

我想 (高洪波)

童年的水墨画 (张继楼)

口语交际·习作二

回顾·拓展二

第三组

10杨氏之子 (刘义庆)

11晏子使楚 (《晏子春秋》)

12*半截蜡烛

13*打电话号码

口语交际·习作三

回顾·拓展三

第四组

14再见了,亲人 (魏巍)

15*金色的鱼钩 (陆定一)

16桥 (谈歌)

17*梦想的力量 (江菲)

口语交际·习作四

回顾·拓展四

第五组

18将相和 (司马迁)

19草船借箭 (罗贯中)

20*景阳冈 (施耐庵)

21*猴王出世 (吴承恩)

口语交际·习作五

回顾·拓展五

第六组 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

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

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 (路甬祥)

神奇的电脑魔术师 (路甬祥)

网络在线呼救

把控掌握自己

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奇怪的东南风

有关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第七组

22人物描写一组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 (徐光耀)

临死前的严监生 (吴敬梓)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曹雪芹)

23*刷子李 (冯骥才)

24*金钱的魔力 (马克·吐温)

口语交际·习作七

回顾·拓展七

第八组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季羡林)

26威尼斯的小艇 (马克·吐温)

27*与象共舞 (赵丽宏)

28*彩色的非洲 (彭仁)

口语交际·习作八

回顾·拓展八

选读课文

1拉萨古城 (次多)

2故事两则

加了一句话

我们一起消灭法西斯

3一件运动衫 (马克·哈格)

4丰碑 (李本深)

5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 (赵明)

6我们家的男子汉 (王安忆)

7孔明智退司马懿 (罗贯中)

8维也纳生活圆舞曲 (冯骥才)

9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生字表1

生字表2

学习巴利文的入门书籍有什么?我想接触一下巴利文,谢谢?

【巴利语(巴Pa^li-bha^sa^)】

南方佛教圣典用语。即锡兰(今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地方的佛教圣典及其注疏等所用的语言。属印欧语系是印度中期雅利安语中,初期地方语(Prakrit)之一。巴利(Pa^li),原是‘线’、‘规范’的意思,后转用为圣典的称谓。如觉音将根本圣典经律论三藏称为‘巴利’,而称三藏之注释为‘义疏’。及至近代,始将三藏及注疏所用的语言称为巴利语。

巴利语与梵语(Sam!skr!ta)属于同一语系,二者之语汇有五分之二同形;但巴利语在音韵及文法方面较简略,而且,没有表记巴利语的特定文字,系使用各国的文字表达。其字母涵盖八母音(a,a,i,i^,u,u^,e,o)、三十二个父音(k,kh,g,gh,n%,c,ch,j,jh,n~,t!,t!h,d!,d!h,n!,t,th,d,dh,n,p,ph,b,bh,m,y,r,l,v,s,h,l!),还有一空点m!。此等字母较之于梵语,阙梵语字母中的母音r!,r^!,l!,i^!,ai,au,父音s/,s!,还有止声h!,而另加父音l!。

相关巴利语的由来,众说纷纭。锡兰佛教徒觉得此语即古代的摩揭陀语(Ma!gadhi^),为佛陀说法及佛灭后的结集所使用。后摩哂陀忆持此语之三藏至锡兰,以锡兰语为三藏作注。觉音又依其注释而制巴利语的注疏。近代诸学者中,齐德斯(R. C. Childers)、马克都尼尔(A. Macdonell)等,皆承此说。然而,由刻铭而得知的摩揭陀语,其主要特点与现今巴利语有不完全一样处。因为这个原因,布尔诺夫(E.Burnouf)及拉森(C. Lassen)皆驳斥此说。

除开这点(1)戴维斯(Rhys Davids),以巴利语为北印度的通用语-拘萨罗(Kosala)语的文语。(2)韦斯特格德(Westergaad)等人,觉得此语与基那(Girnar)的阿育王刻文之用语类似是摩哂陀的祖国郁禅尼(Uj-jayinl)的方言。(3)弗朗克(O. Franke)按照碑文古钱等物研究,而主张此语乃行于以文底耶(Vindhya)山脉为中心的各位地方的语言,这当中心地在郁禅尼。(4)欧登柏格(H. Old-enberg),指出此语与坎达基利(Khanda-giri)铭文完全一样,应是古时与锡兰有交通来往的羯■伽(Kalin%ga)的语言;穆勒(E. Mu|l-ler)亦取此说。

又,温蒂希(E. Windisch)及温特尼兹(M. Winternitz)、盖格尔(W. Geiger),皆以为巴利语并不是某一地方的方言,而是以摩揭陀之古方言为基础的一种混合语。就中,盖格尔又主张巴利语的蓬勃发展和进步有四阶段,一为诸经中偈颂的语言,二是经典中散文的语言,三是藏外典籍之新散文的语言,四是新诗的语言。

西元1833年,巫潘(E. Upham)等人英译以锡兰土语表达的《大史》(Maha^vam!sa),并刊行其著作《The sacred and historic-al works of ceylon》,开启巴利文研究的风气。1855年,华斯勃尔(V. Fausbo|ll)校订出版《法句经》(Dhammapada),为刊行巴利圣典的先驱。其后,欧洲、锡兰及日本等国学者,从事原典的校订及翻译者为数甚多。

相关巴利语的文法书,有库罗(B.Chough)的《Compendious Pali Grammar》(1824)、穆勒(Mu|ller)的《Beitra|gezur Kentnis der Pa^li-Sprache》(1867~1868)、尼耶那第洛卡(Nyanatiloka)的《Kleine systematische Pali Grammatik》(1911),还有立花俊道的《巴利语文典》(1910)、水野弘元的《巴利语文法》(1955)、长井真琴的《独习巴利语文法》。字典方面,有齐德斯(R. C. Childers)的《Dictio-nary of the Pali Language》(1875)、戴维斯及史帖德(W. Stede)的《Pali-EnglishDictionary》(1921~1924)等书。

◎附一∶无忧〈巴利语文字简况及其佛典〉(摘录自《世界佛学名著译丛》{22})

(一)巴利语的文字问题

巴利语是印欧语系,印度语族,柏拉克里特语的一个方言。它和吠陀语、梵语有着最近的亲属关系是现代印度的不少方言和锡兰语的远亲。巴利语之故此,著名,因为它是原始佛教的神圣语言,尤其是南传佛教典籍是通过它被保存下来的。巴利语在印度中古时代,虽然只是一个地区的方言,但它的流行区域却十分广阔。佛陀住世时,就使用它来说法。中古时代,巴利语究竟在那些地区流行的问题,学术界长期以来都是存在着比较分歧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的,但是,把它肯定为印度西部方言这一点,差不多是完全一样的意见。

原始佛典的编纂,按照大多数情况下传说,自西元前544年佛灭度后在王舍城的第一结集,西元前五世纪时在毗舍离的第二次结集和西元前三世纪在华氏城举行的第三次结集,都曾进行过编校审定的工作,当第三次结集时,在佛教史上还有另外的一件大事是阿育王采纳了帝沙目犍连子长老的建议,决定派遣高僧到邻近地区和诸国去广布佛教,并任命了目犍连子长老组成一个涵盖十位长老的弘法使节团去下方罗列出来的地区传教∶

(1)末阐提长老(Majjhantika Thera)∶往迦湿弥罗(Kasmi^ra ,即目前的喀什米尔)及犍陀罗(Gandbara,约在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拉瓦尔品地一带)。

(2)摩诃提婆长老(Maha^deva Thera)∶往摩醯娑曼陀罗(Mahis akamanda^la,即目前南印度的迈索尔邦)。

(3)勒弃多长老(Rakkhita Thera)∶往婆那婆私(Vanavasa,在目前南印度孟买邦一带)。

(4)昙无德长老(Dhammarakkhita Thera)∶往阿波兰多迦(Aparantak%a,在目前印度的卡提瓦尔半岛一带)。

(5)摩诃昙无德长老(Maha^dhammarkkhitaThera)∶往摩诃勒(Maha^rat!t!ha,在目前印度的孟买一带)。

(6)摩诃勒弃多长老(Maha^rakkhita Thera)∶往臾那(Yona,别译‘益努’,即库那迦,约在萨尔温江和澜沧江河谷当中的一带地方,涵盖目前我们国内的西双版纳、缅甸掸邦、老挝北部及泰国北部的景迈、景先等地区在内)。

(7)摩诃末示摩长老(Maha^majhima Thera)∶往喜马拉耶地区(疑即目前的尼泊尔、锡金、不丹、拉达克和我们国内西藏南部地区)。

(8)须那迦长老(Sona Thera)、(9)优多罗长老(Uttara Thera)∶往金地(Suvan!n!abhu^-mi,古金地,约涵盖目前柬埔寨、泰国、下缅甸、老挝南部及湄公河的三角洲地区一带)。

(10)摩哂陀长老(Mahinda Thera)∶往楞迦(Lanka,即今锡兰)。

据《大史》载,摩哂陀长老率领了伊提耶(It!t!hiya)、郁帝夜(Uttiya)、参婆楼(Sambala)和婆陀沙拉(Bhaddasala)等四位长老和僧伽蜜多的儿子苏摩那(Sumana)沙弥及盘杜迦居士(Bhan!duka)等一行七人,还带去了本次所结集的三藏经典到锡兰去。假设这个传说性的记载是可靠,则摩哂陀既把三藏经典带去,不出意外的情况大概是已经用文字记录下来了的典籍,不单单是全凭口传心受的办法在锡兰传教的了。表达经典的文字,除了阿育王时代通行的婆罗米或驴唇体字母以外,不可能是用其它文字来写定的。锡兰所发现西元前二世纪古僧伽罗字母的山洞石刻,从字母形体的十分接近阿育王时代驴唇体字母这点来看,也可算是一个有力的旁证,因为这个原因,把巴利语三藏的写定时代,算为西元前三世纪中叶以后,似乎没有多大问题。另一个说法是,巴利三藏的写定工作是在无畏婆吒伽摩尼王(西元前43至17)执政时期的第四次结集时才完成的。本次结集的举行约在西元前26年,以勒弃多长老(Rakkhita Thera)为上座,会集了大寺派长老五百人,在玛达雷(Matale)的灰寺(Alu-vihara)诵出了上座部三藏及注疏,并决定把经典用僧伽罗字母音译写在贝叶上保存(还有一个传说是,本次诵出的三藏是刻写在薄金片上,藏于灰寺里的石室内)。这一说法和上面的传说是相互矛盾的,因为摩哂陀既然,已经把三藏带到了锡兰,为什么在第四结集时,还提到‘诵出’三藏及注疏呢?既曰‘诵出’,当然这时还不可能有已经写定的三藏和注疏,而且,还决定了把它写在贝叶上加以保存,可见在之前将近两百年左右时间内是并无写定的佛经存在的。以上的两种不一样而又矛盾的说法,粗看似乎令人怀疑在第三次结集之前有过佛典的编定。但是我们从历史发展来推断,可以作请看下方具体内容的分析∶即第三次结集之前编定的经典,虽已具雏形,也许并没有涵盖都三藏,而只是这当中的重要部分,摩哂陀带到锡兰去的可能就是这一些的定本,其余部分仍是通过口传心受的办法来加以流布的。其次,这些经籍因为是用阿育王时代通行的字母所写,针对锡兰僧众,当然会带来一部分不便,因为这个原因而有本次结集的召集,并将三藏加以诵出会订,用本国自己的文字音译办法写下来保存,针对宣传教义将更会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僧伽罗语虽然也是属于柏拉克里特语的语言,它和巴利语又有着相当近的亲属关系,而且,代表这样的语言的文字形体,在中古时,差不多接近于阿育王时代的字母形体,其后历经演变而形成了现代的僧伽罗字母。但是,它在语音系统上和巴利及梵语有着十分显著的区别。主要的差异在于(1)元音系统内具有巴利和梵语所没有的长短元音;(2)没有送气的清浊塞音kh,gh,ch,jh,t!h,d!h,th,dh和唇音ph,bh等音位;(3)没有舌后和舌面后鼻音n!和n~。在它的都长短元音符号十二个音位中有八个音位是和巴利语一样的,辅音的二十个音位则都和巴利及梵语对等。自佛教传入锡兰以后,僧伽罗语第一受到了巴利和梵语的最大影响,尤其是巴利语对它的影响,吸收了它所没有的音素,启动形成了现代僧伽罗语的雏形。自西元前一世纪末,锡兰第一用僧伽罗字母音译巴利佛典时,为了拼写巴利语而借入了它所没有的送气清浊塞音和唇音及鼻音等音位,同时并创制了一部分二合字母的专用符号和某些略符。其后历经演变,原有的四个巴利语所无的元音字母变为十分罕用的音位,字母的形体也有改进,进一步形成了涵盖梵语和巴利语音素在内的现代僧伽罗语的混合型音系。

从上面这些文章内容的叙述看来,我们差不多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西元前三世纪时的阿育王时代第三次结集时,上座部的巴利三藏重要部分,已有了用婆罗米或驴唇体字母的写本,这是巴利语启动有文字的最早历史传说。佛教传入锡兰以后,在西元前一世纪末的第四次结集中,巴利三藏又经过具体的勘校,并改用了僧伽罗字母表达保存。自是以后,以自己的文字字母采取巴利语音系排写佛典的办法,成为上座部佛教所用文字的不成文制度。故此,后来在缅甸、泰国、柬埔塞、老挝等国和我们国内云南傣族地区的音译巴利佛典的表达,就都是采取这个办法的。一个方面用自己本民族文字字母拼写佛典,同时也用自己的语言翻译。比如我们国内傣族及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诸国,除了有自己文字音译的巴利三藏外,还有意译的各自不同的佛典。

信仰上座部佛教的国家或地区的民族语言,除锡兰是属于印欧语系外,大多数属于汉藏语系,而柬埔寨高棉族和缅甸及泰国的孟族语言则是属于南亚语系的(我们国内的布朗族、崩龙族和卡瓦族,虽然他们的语言是属于南亚语系的,但是在宗教信仰上,却使用傣语、傣文)。以上的这些民族语言虽然和印欧语系的巴利语及僧伽罗语全无任何亲属关系,可是却全部地采取了巴利字母表的音系,对自己语言中没有的音素,则一定程度上地改变了读音,以求得和本民族语言特点适应。经过这样的改动后面,拼写和学习巴利佛典的目标固然是达到了,但是,自己语言中的特殊音位,因为受到巴利音系的限制,没法在字母表中表达出来,于是只好再在字母表后附加上若干专为拼写自己本族语言的字母和佛经上的某些特殊符号。有的语言则干脆把拼写本语的一部分字母符号不列在字母表内,不要和巴利字母表相互混淆。如我们国内的西双版纳傣文字母就有代表长短单复元音的二十三个符号是不列在字母表内的。

世界上全部的语言,差不多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一类是唯有独立的语言还没代表这样的语言的文字;另外一类则是不但有独立的语言,而且,还有代表自己语言的文字。有文字的语言,因为历史发展阶段的不一样,在各个历史时期中,可能有着不一样形体的文字符号,如汉文就历经了古籀、篆、隶等各个不一样的阶段,但它们仍是代表着同一的汉族语言和音位系统。巴利语的蓬勃发展和进步情况和它不平凡的遭遇,在语言史上是一个十分突出而又奇特例子,原来代表这一语言的文字符号,因为某些特殊因素(主要是说这样的方言的印度民族放弃了它)而变得湮没无存,但是,其本身的语音系统却因为上座部佛教的传播,不但是,在和它有着亲属关系的僧伽罗语里,而且,还在不少非亲属关系的语言中,取得发展和保存的机会,形成了信仰上座部佛教所用的各自不同的不一样文字的共同语音系统,这完全应归功于巴利原典所起的凝固作用。语言学界不少年来有关巴利语的有无文字的不一样认识,其实就是常说的因为这个特殊情况所导致的。说它没有文字的理由是在于原始代表巴利语的文字符号已经湮没,现存的拼写巴利语的各自不同的文字是其它各民族的文字符号,不可以看成是巴利文;说它有文字的理由,则是好些信仰上座部佛教的国家或民族,一向是用自己的文字符号来拼写巴利原典的,当然需要算为巴利文。

从另外的一个的视角来看,一种语言假设没有过代表它的文字符号,自不可能出现出一套完整的语音系统来,因为语音系统总是通过对详细语言各音素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后面,才可以用某些代表它们的符号而制定出来的。原始的巴利文字符号虽然已无记录,但是,从它的语音系统存在的这一客观事实,完全基本上明曾经有过代表这样的语言的文字。不幸的是,我们目前不可以看到罢了。

◎附二∶水野弘元着·许洋主译《巴利文法》第一章、第二章(摘录)

巴利语是什么

巴利语是目前流行于锡兰、缅甸、泰国、高棉、寮国等南亚地区的南传佛教的圣典所使用的语言。这样的语言被称为巴利语是十二世纪以后的事。在那个时候之前,这样的语言叫做摩揭陀语(Magadha-nirutti或Magadhika-bhasa)或根本语(Mu^la-bhasa)。摩揭陀语是恒河中游地域摩揭陀(Magadha)地方的语言,而根本语是人类最初使用的根本语言。这样的语言之故此,称为摩揭陀语是因为大多数情况下相信,佛教的创立者佛陀自己以这样的语言,在摩揭陀为主的地方教化说法,因而成为南传佛教的圣典语。但这样的语言之外,另有叫做摩揭陀语的语言存在,它才真的是摩揭陀地方的语言,可能因为这个原因以后才没有称巴利语为摩揭陀语,也才没有用根本语这个名称。

就语言系统来说,巴利语是Prakrit语的一种。Prakrit语是中期印度雅利安语的总称;它是西元前六世纪到西元后十一世纪,通用于印度的雅利安人的民众语。有关Prakrit语的意义,有种种说法,但按照最普通的主张,Prakrit(=Pkt.)是与 Sanskrit(=Skt.即古典梵语)相反的语言∶古典梵语是按照Pan!ini的文法制成的人工语、雅语、标准语,而巴利语是没有人为成分的自然语、俗语、民众语。二者都渊源自于古代印度的吠陀语(Vedic=V.)及其他古代平日用语,故此,古典梵语和各自不同的Prakrit语当中,或各自不同的Prakrit语当中,在语言上,有极密切的关系。顺便一提,各自不同的Prakrit语被称为中期印度雅利安语,而吠陀语和古典梵语为古代印度雅利安语,Prakrit语以后到今日的各自不同的印度雅利语则为近代印度雅利安语(中略)。

巴利语的四个阶段

在都的Prakrit语中,历史最久、保持各时代的文献的,唯有巴利语。巴利语从它出现到目前已经过二千多年。这当中可看到与其他语言明显不一样的、巴利语特有的语言特点。然而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巴利语本身也有若干发展变迁的阶段。目前可大体区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圣典偈颂(韵文)中的巴利语,到西元前三世纪为止。

(2)圣典散文中的巴利语,到西元前一百年为止。

(3)圣典注释书类的巴利语,以五、六世纪为中心,其前后数百年间。

(4)后世诸文献的巴利语,从十世纪到目前。

巴利圣典中的偈颂,并不是全属第一阶段的古老巴利语,这当中也有新的。又古偈颂也未必原封不动地传承原形,也有部分多少遭受变化,因为这个原因失去原形,以致目前意义反到是不通的也很多。有关这点,从其他俗语,佛教梵语和梵语等的佛典找出基本上等同于巴利语的偈子,并加以比较,可以得知。如前所述,在巴利语的古偈颂中,好歹可发现与吠陀语共通类似的古形。但这当中,因为音韵的关系而语句被省略,又没有注释书,故此,也有部分地方超级难读懂。

第二阶段的部分比前一阶段合乎文法,文章平易畅达。这一层的语言接近西元前二、三世纪时的语言;这点,从把它和当时各自不同的刻文的语言加以比较,就可以得知。

第三阶段的巴利语,使用于圣典的注释书类、教理纲要书、史书类等。又圣典时代与注释书时代当中的文献用语,也可以含摄于这一层。目前这个时候的巴利语,在各时代的巴利语中,最洗练整备,其文章也简明流畅。

第四阶段的巴利语,从各方面看,完全不统一,多且杂。第一、第二阶段的巴利语,成立发展于印度本土-是巴利语所渊源的平日语的流行处。第三阶段的巴利语,在印度或锡兰岛,也为不少印度本土出生的学僧所使用,因为这个原因其语言的使用极容易,文章也很流丽。然而第四阶段的巴利语,以锡兰岛为中心,后发展于缅甸、泰国等,在时代上,在地域上,为与巴利语关系疏远的人所使用,故此,它自然不可以不变成很造作的语言。

助长这样的倾向的是,在这一期的巴利语中,锡兰语还有锡兰对岸的印度达米尔语,也都采取梵语的要素。在前三阶段,巴利语基本上看不出有受到梵语的直接影响的迹象。然而在锡兰岛,从十世纪起,国王、大臣、僧侣等知识分子研究学习梵语梵文。这是受到印度本土,四、五世纪以后,梵语被大多数情况下用为公用语的风潮影响所致。加上六、七世纪以后的锡兰流行使用梵语典籍的大乘佛教,这可能也促进锡兰使用梵语。如是,着于十世纪以后的第四阶段的巴利文献,在其语汇和连声(sandhi)中,产生了压根不见于巴利文的梵语成分。kiriya(作用)变成kriya,aramman!a(所缘、对象)变成alambana,这是巴利梵语化的例子。

特别这一层的偈颂类,既模仿古代层的巴利韵文,又应用梵语的作诗法,而且,不像第一期的偈颂那样,流露出天真烂漫的纯情,都是人为造作、形式化的作品,其章句也常晦涩难解。这当中也没有见于之前不同阶段的畅达性和纯真性。

顺便一提,南传佛教诸国的僧侣当中,在今日还用巴利语交换彼此的意见,因为这个原因新造了对应西洋近代语的巴利语,以致巴利语的语汇渐渐增多。

〔参考资料〕 印顺《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の成立史研究》、《バ—リ语の故乡と原始教团の发展》;佐佐木现顺《阿毗达磨思想研究》;《欧米の佛教》;《根本佛典の研究》;W.Geiger《Pali,Literatur und Sprache》。

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梵语(梵Sanskrit)】

古代印度的标准文章语。属于印欧语族,印度·伊朗语派。sanskrit之语,起源于sam%-skr!ta^ bha^s!a^,意为完成修饰的语言,原是西北印度上流知识阶级的平日语,对比大多数情况下民间所使用的俗语(Pra^krit),此梵语又称为雅语。我们国内及日本依此语为梵天所造的传说,而称其为梵语。

广义来说,梵语涵盖吠陀梵语(Vedic Sanskrit)及古典梵语(Classical Sanskrit),前者为西元前1000年左右,婆罗门教的根本圣典《吠陀》所使用的语言,其后经历不少演变、整理,而由西元前四世纪前后的文法学者波你尼,加以规格化而集大成。后者即是古典梵语。其后再经巴丹阇利等人的增修、注释而更趋完备。直至今日,举凡文学、宗教、哲学、学术书类等一切文章语,凡是以梵语表达者,皆遵循《波你尼文法》的相关规定。

除开这点另有《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的叙事诗梵语,十世纪左右古典梵文学的钦定诗调美文体(ka^rya),代表故事文学的平易体,佛教经典所使用的佛教混合梵语等,基本上都是最具古典美文体的代表性梵语。

梵语虽也被使用于佛教、耆那教的典籍,且对近代印度雅利安语文学、南印达罗毗荼语文学、印度尼西亚、东南亚诸岛文学也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在十世纪以后,因为近代印度之各自不同的方言甚为发达,又加上回教徒入侵印度,梵语乃渐渐丧失实际上际的势力,仅以古典语的地位存在罢了。其表达体系以天城体表达,拥有十三个子音与三十五个母音。我们国内及日本所使用的梵字为悉昙字,古人传说为六世纪左右通行的文字之一。

梵语语法与其他古代印欧语言(如拉丁语与希腊语)语法相似,曲折变化繁复,有三种性(阳性、阴性与中性),三种数(单数、双数与复数)及八格(主格、宾格、工具格、与格、夺格、属格、位格与呼格)。形容词的变化与名词同。动词变化有的时候,态、语气、语态、数与人称。

◎附一∶井ノ口泰淳着·张桐生译〈丝路出土的佛典〉(摘录自《丝路与佛教文化》)

古代印度的语言大多数情况下称作梵语,而梵语所代表的一般依然不会仅限于Sanskrit(高级的雅语),这当中也广泛地涵盖了大多数情况下的俗语,在相反的情形下,Sanskrit(雅语)这个名称也有时表示了比原来更为广泛的意义,故此为了不要狭义和广义当中的混淆不清,我在这里使用印度雅利安语这个名称。雅利安人种并不是印度的原住民,他们是在西元前一千数百年之前移住印度的,当时他们带到印度来的语言流传下来,就是我们所说的雅利安语。古代印度雅利安语可以大分为两类,一种是包含了古文献吠陀上的语言-吠陀语,在文法上并没有完全整理好,其实就是常说的一种不完全的语言-Pra-krit(俗语)。另外一种是,在文法上作过严格的整理,每一个词汇也都拥有明显的意义的San-skrit(雅语)。印度的佛典中所用的语言虽然说是梵语,不过是介于上面所说的Sans-krit(雅语)和Prakrit(俗语)中间的一种具有独特性质的语言,大多数情况下称作佛教梵语或混合梵语。除开这点目前东南亚还通行一种使用了Prakrit(俗语)中的巴利语的佛典。丝路上各地域出土的佛典中所用的古代印度雅利安语基本上都是佛教梵语,文字则使用梵文。唯有一个例外,就是用卡罗休提文所写的《法句经》。《法句经》中的语言是Prakrit(俗语)的一种是西北印度的犍陀罗语。在印度完全没有用Khrosthi(卡罗休提)文所写的宗教典籍,故此,《法句经》是很宝贵的写本,这个写本的制作年代,听别人说最迟不会晚于西元三世纪,也许早在二世纪就已经完美的达成了,故此这是现存最古的佛典写本。用梵文所写的佛教梵语的佛典,从东土耳其斯坦各地到敦煌当中非常多地被发掘出来,不过多半是断片,具有完整形状的基本上没有。出土的数量基本上以吐鲁蕃和敦煌为最多。全部的写本依然不会全部在出土的地方所写的,有不少据推嵌写于印度,然后经过丝路被带到了东土耳其斯坦或敦煌来。假设具体地考察一下,我们会发现这当中的语言、文字、表达的材料和内容等涵盖了各自不同的各样的东西,实在是很复杂的。

◎附二∶周一良〈中国的梵文研究〉(摘录自《现代佛学大系》{14})

(一)

我们国内自来称印度文为梵文。因为印度人古人传说,他们的文字是梵天(Brahma)所制(《西域记》卷二)。但是在印度本土,普通却不叫梵文。唯有大史诗《Maha^bharata》里,曾称梵文为brahmi vac,意思是神圣的语言,仅仅当作一种别名或美称罢了。那么印度人称他们的文字叫什么呢?他们称为Sanskrit。这字的原义有文饰、修整、精制一类的意思。从名字中我们就可以看得出来,我们不由得想到中国的‘文言’。梵文在印度的地位,确和中国的文言文体很相像。Sanskrit这字最早出现在《梨俱吠陀》-印度最古的文献。这部书的文体就是一种古梵文。吠陀是婆罗门教的圣典,同时也唯有四种姓里最上层的婆罗门才有资格学习。大概从很古的阶段,梵文已经是上层种姓专有的语言了。以后注释吠陀的书,也都是用梵文。到了西元前五世纪,波腻你(Pa^nini)作了一部梵文文法,夯实了梵文文法的基础。直到目前两千多年来,写梵文都要受《波腻你文法》的管束。其实就是常说的因为各位考生都遵循他的轨则,两千多年来梵文竟没什么大变化。中国虽没有波腻你的文法,因为作文章的文要摹古,于是乎无形之中文言和白话分了家。文言成了知识分子唯一的表达工具,情形正和梵文在印度一样。不过梵文之占优势,最先和宗教有相当关联,中国文言文的流行则不然。还有一点,就是印度人不但写梵文,还说梵文。目前印度的梵文学者还能用梵文会话,‘出口成章’呢。

古代印度除了社会上层所说的梵文以外,还有口语。玄奘有关天竺语言,曾经说过,,‘因地随人,微有改变。语其大较,未异本源。’(《西域记》卷二)这些口语总名之为Prakrit。这个字原来有自然出现、实质、原料等义是和Sanskrit的原义相反的。换言之,Prakrit就基本上等同于中国的白话。在古代印度戏剧里,婆罗门刹帝利种姓的角色,一定要说梵文,表示他们的身分。女人、奴隶、商人等等全都说白话。现代的印度口语,便是从这样的古代白话演变而来。梵文跟希腊文、拉丁文都属于印度欧罗巴语一系是一种语根变化最繁复的语言。名词有八种格,近代欧洲语言里用前置词表达字和字当中的关系,梵文里都用不一样的格表示。数目除单复之外,还有双数,动词的过去式也有各种。梵文还有两个跟其他印欧语不一样之点∶第一是喜欢用长的复合语(compound),第二是连音变化律(sandhi)。就是说,某字母与某字母联在一起,就要出现变化。梵文这不少复杂的规则,到了Prakrit便简单化了很多,有部分根本消灭。更进一步到目前的口语,不少格和双数等等都不复存在了。

中国人最先和印度文字出现关系,当然是翻译佛经。最早着于竹帛的佛典究竟是什么语言,无从清楚。目前流传于锡兰、缅甸、泰国的小乘佛经都是这里说的巴利文(Pa^li),也是一种较早的印度方言。pa^li这个字并不是地名,原是典册、典范的意思。这一套佛典大概由口授传入锡兰,到西元前一世纪才写下来。锡兰岛的僧侣们先称这样的文字所记载的经典为‘巴利’,后来便引申来指这样的文字了。有人说巴利文是摩揭陀国的方言,这话不大可靠。但我们可以相信,最早的佛经

唯有口语没有书面语的民族?

中国有34个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如壮、布依、侗、白、哈尼、瑶、黎、东乡、塔吉克、土家、水、羌、高山、撒拉、土、保安、鄂伦春、鄂温克、独龙、怒、毛南、仫佬、仡佬、阿昌、德昂、赫哲、京、布朗、普米、门巴、珞巴、基诺等。但这依然不会说明了这些民族没有文化,他们有自己的口头传统和民间艺术,也有一部分借用或创造的文字系统。

赫哲族是一个唯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

有史以来,赫哲族人的语言都是以“伊玛堪”这样的口头说唱形式传承下来的,现在濒临失传。据资料显示,全国现有赫哲人口四千六百多人,能说会听民族语言的唯有几十人,而且,大多是50岁以上的老人

1、凳族没有被列在我们国内56个少数民族之内,因素是这个民族没有文字.现在唯有1300多人,分布在西藏的上下察察禺一带, 2、土族(非土家族,而是土族,前者在湖南、湖北,后者在青海),他们同族当中交流用的只是他们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 3、西藏樟木一带的夏尔巴人也是唯有语言,没有文字 4、裕固族,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也是唯有语言,没有文字. 5、苗、壮、布依、东乡、哈尼、傈僳、侗、佤、黎、摩梭、布朗、赫哲等族都没有形成自已的成体系的传统文字。

纳西族虽然也有过经典的象形文字,但依然不会为纳西人平日生活所用。

英语口语备考资料及辅导课程

英语口语免费资料+培训课程

©下载资源版权归作者所有;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使用,请支持正版!

英语口语培训班名师辅导课程

考试培训视频课程
考试培训视频课程

以上就是本文五年级下学期有哪些内容,巴利文自学的全部内容,关注博宇考试网了解更多关于文五年级下学期有哪些内容,巴利文自学和英语口语的相关信息。

本文链接:https://bbs.china-share.com/news/99784.html

发布于:博宇考试网(https://bbs.china-share.com)>>> 英语口语栏目

投稿人:网友投稿

说明:因政策和内容的变化,上文内容可供参考,最终以官方公告内容为准!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博宇考试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对内容有建议或侵权投诉请联系邮箱:ffsad111@foxmail.com

英语口语热门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