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变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着什么样的趋势和挑战

高等教育的变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着什么样的趋势和挑战

高等教育的变化?

中国高等教育历经70年的蓬勃发展和进步,规模空前扩大,体系建设持续性完善,质量持续性提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道路,国家统一领导、地方统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加强高等学校法律治理,坚持对外开放,这是我们国内高等教育70年的基本经验和主要政策启示。

01

1949-1966年,“23年”时期

这一时期是新中国高等教育从旧中国恢复发展阶段,完成了对旧中国高等教育的接管和改造,通过学习苏联经验,大批高等学校举行发展,高等教育培养了大批经济社会建设需的各级各种人才。1961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规定(草案)》(简称《高教六十条》)等相关文件,针对完善教学规则和程序、规范学校管理、提升教学质量、加强学校建设,开启了中国高等教育制度建设的先河。

02

1966-1978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1976年,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濒临崩溃边缘;学校教学规则和程序混乱,各位教师受到摧残,青年一代丧失了接受科学文化教育的机会。”在这一阶段,高校一度停办,不少高校知识分子受到冲击,教师被下放到基层,文化大革命使中国高等教育受到了空前的损失。

03

1978-往年,改革开放时期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们国内高等教育进入改革开放阶段。中央和各地举行了非常多高校,全国地级市差不多都设立了一所高校,发展到往年故此,上。1998年,《高等教育法》通过开展。高校建设在1993年提出“211工程”的基础上,1998年提出了“985工程”,往年提出了“往年工程”,往年提出了“双一流”建设,中国高等学校进入高水平建设阶段,获取了令人瞩目标成绩。

我们国内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着什么样的趋势?

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趋势

1.办学主体多元化,国家、企业与个人都是教育的受益者,依据经济学上的 成本分担理论,本着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国家各级政府、企业和个人都应该分 担高等教育的成本。

2.办学权力自主化,政府由对学校的直接行政管理,转变为运用立法、规划、 拨款、信息服务、政策详细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等进行宏观管理,确立和落实学校 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地位。

3. 办学形式多样化,为了满足各个年龄阶段和不一样职业的人对高等教育的需 求,我们国内已经开展了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例如: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自学考试和各自不同的短时间的在职培训等等。

4.管理科学化、民主化,21世纪高校的管理将由经验管理向科学化管理的方 向发展,将由专制管理向民主化管理方向发展。

我们国内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就与挑战是什么?

我们国内教育事业发展的显著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国内教育事业发展十分快速。1978-往年间,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从94%提升到99.5%;初中毛入学率从百分之20达到9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从不到百分之10提升到6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不到1%提升到23%;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从很低水平起步,达到44.6%。现在我们国内15岁以上人口和新增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接近8.5年和10.5年,人力资源开发处于发展中国家很好水平。

-义务教育进入全面普及夯实的新阶段,基础教育水平全面提高。从1986年全国人大颁布《义务教育法》起,经过十多年奋斗,往年我们国内达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目标,“两基”人口覆盖率超越85%,往年进一步扩大到99%。我们国内已跻身于免费义务教育水平非常高国家行列,数以亿计初中毕业的劳动力为国民经济持续迅速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在基础教育其他领域,普通高中、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发展也很快速。往年,普通高中在学校念书生2522.4万人,幼儿园(含学前班)在园2349万人,特殊教育学校在学校念书生41.3万人,均处于历史最高水平。

-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改革和创新中提高发展。往年全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在学校念书生分别是1987万人和861万人,分别是1979年的3.4倍和4.2倍,在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占据半壁江山,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也有很大发展,往年非学历的中、高等教育毕(结)业者分别是6810.8万人次和412.6万人次,企业年培训规模9100万人次。国家专项支持建设的1076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280个县级职教中心和示范性中职学校、70所示范性高职学院成效明显。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广泛合作,区域间职业院校开展联合招生或合作办学,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高。

-高等教育世纪之交跃上新的台阶,人才培养和创新服务能力明显提高。世纪之交的招生规模越来越大,促使我们国内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往年达到15%,迈入大众化阶段。往年高等教育在学人员数量2700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比1978年增多了近11倍。这当中普通本科生1024.4万人,研究生119.5万人,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21.3倍和107.6倍。国家加强缺失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对西部和人口大省高教发展倾斜支持,通过“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了一批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高校积极参加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累计数均占百分之50以上。往年全国高校专利拥有量4.5万项,国家大学科技园62个。高校还汇聚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百分之90以上研究人员和百分之80以上研究成果,积极参加“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在理论创新、国家和区域战略决策咨询、文化建设上做出了突出奉献。

-教师队伍建设迈开新的步伐,教师整体素质水平持续性提升。改革开放以来,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持续性提升,教师队伍水平明显提高。往年全国普通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是99.1%、97.2%和89.3%,具有高学历教师比例在逐年增多。中小学教职工聘请任职、新任教师公开招聘、校长选拔任用等制度持续性完善。国家建立城镇教师支援农村制度,开展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西部志愿者计划,开展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全国教师教育互联网联盟计划持续性逐步递次推动,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顺利进行,往年秋季起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开展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建设获取新的进展。高等学校全面推行聘用聘请任职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组织开展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设立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师德建设整体上持续性加强,涌现出孟二冬、方永刚同志等大批先进典型。

-全面逐步递次推动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有了新的进展。素质教育一步一步进入国家逐步递次推动、重点突破、全面展开的新阶段。各级党委政府和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系统的根本任务,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整个过程,中小学德育工作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获取了实效。全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了突破性进展。中考改革一步一步推广初中毕业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将高质量高中大多数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初中等办法。高中毕业考试改革稳步逐步递次推动,在高水平大学开展自主选拔录取,部分省市进行高职院校独自招生考试和高中毕业考试自主出题,高中新课程改革试点省市实行高中毕业考试综合改革。学校体育工作继续加强,“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广泛开展,重视学校美育,加强劳动观念教育,改善农村学校卫生设施条件,加强健康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教育法制建设开辟了新的局面,教育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性提升。198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规定》作为新中国第一部教育法律,标志我们国内教育启动走上依法治教轨道。至今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共通过了《教育法》等8部教育针对法律,另有《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法律,国务院制定了教育行政法规数十项,各地出台地方性教育法规数百项。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了数百项教育部门规章,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同时,教育对外开放持续性逐步递次推动。1978-往年,出国留学人员106.7万人,回国27.5万人。1996-往年间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3.47万人,回国比例达97.5%。有留学经历人员在“两院”院士中占80.49%,在教育部直属高校校长中占77.61%,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教学研究基地主任中占71.65%,在长江学者中占94%,在国家“863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占72%。现在我们国内与世界上184个国家地区建立了教育交流合作关系,与我们国内签署互认学历学位协议的国家地区达32个。往年来华国际学生总数超越19万人,境外孔子学院已达226所,中外合作办学也在稳步进展。

我们国内教育体制改革的突出进展

改革开放30年的教育发展成就,不仅是全党全社会共同拼搏与热血的结果,也是教育领域坚持解放思想、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以改革促发展的成功实践,30年的教育体制改革进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20世纪80年代,教育体制改革注重与经济科技体制改革相协调。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确认了教育和人才针对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作用,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学校教育重新得到重视,教师和知识分子恢复有尊严的社会地位,学校启动抓普及和质量,快速恢复正常教学规则和程序。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党中央启动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同时改革科技体制,也会教育管理和投入体制作为改革的切入点。1985年党中央有关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教育一定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依靠教育的方向,提出了把发展基础教育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开展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改变政府对高等学校统得过多的管理体制,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等重要举措。国家通过自上而下为主的方法,推动教育结构调整,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教育事业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显现盎然生机。

-20世纪90年代初到党的十六大,教育体制改革在各个领域全面逐步递次推动。这一时期,大力开展科学教育兴国战略,要求经济建设及时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升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1993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公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不仅规划了往年教育发展规模和结构,而且,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需,逐步递次推动教育管理、办学和投入等体制改革。这一时期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一是赋予地方政府更多教育管理权责,确立“两基”的国家级目标,拟定职业教育结构比例,明确建设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目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财政经费投入,并制定了分区规划、分步开展的管束性战略目标。二是明确提出开展素质教育要求,以提升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三是形成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新体制,义务教育收取杂费作为公用经费补充,非义务教育交纳学费分担成本,发展校办企业,建立学生资助体系,倡导社会捐集资助学,鼓励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试验中外合作办学。世纪之交,我们国内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成功达到了历史性跨越,教育事业呈现出兴旺发达的势头。

-党的十六大以来,教育体制改革重在强化政府促进教育公平责任。这一时期,提出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逐步递次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党的十七大对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出新的部署,阐明了深化教育改革的战略思路。主要反映在以下哪些方面:一是更重视促进教育公平。国家采用转移支付、专项和政策倾斜等方法加大农村尤其是西部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和义务教育法修订,国家提高义务教育免费进程。往年,对农村义务教育1.5亿学生都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提供教科书,对这当中780万贫困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成为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往年,免除全国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二是继续夯实教育体制改革成果。在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持续性夯实和改进以地方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因地制宜地发挥地方政府及社会支持教育的积极性,鼓励基层教育体制改革实践向国家政策乃至法律转化。三是教育投入体制渐渐完善,政府责任更明确。在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证范围基础上,非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为主、成本分担和多渠道筹资制度持续性健全。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覆盖面显著扩大,每一年有百分之20的大学生和百分之90的中职学生取得不一样形式的国家资助。总而言之,教育体制改革的持续性深化,为新世纪新阶段教育发展注入了超级强大动力与活力。

未来我们国内教育事业持续时间发展的基本方向展望

展望未来,我们国内教育事业发展改革面临不少严峻挑战,也有不少重要机会和可能。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要求到往年,“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升”,对我们国内教育事业持续时间发展指明了基本方向。

-往年前我们国内教育一定要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夯实坚实基础。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国内已经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相比其他发展中国家来说,我们国内社会上自始至终蕴藏着特别旺盛的教育需求,但财政支持还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劳动力文化程度和创新人才可以力看,我们国内与发达国家差距仍然很大,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对教育强烈需求和教育资源供给不够的矛盾比较突出,城乡、区域及学校当中教育发展差距较为明显,素质教育开展很不平衡,教育公平与质量有待提升。根据党的十七大有关优化教育结构的整体要求,预估从目前到往年前,我们国内义务教育发展要点是“均衡发展”,变小城乡乃至区域间办学水平差距,保证我们全体学龄人口平等地接受质量有保证的免费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要点是“基本普及”,在城市普及基础上分区规划分步逐步递次推动,把普及和资助重点放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要点是“市场导向”,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建设新农村需,完善财政重点支持、多渠道筹资、强化行业责任、校企合作等制度,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等教育发展要点是“注重质量”,科学定位学校功能,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构筑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文化建设的基地高地;学习型社会发展要点是“资源共享”,充分依托学校系统,鼓励社会参加,发挥远程教育作用,形成开放便捷的终身学习互联网平台,为及时把我们国内建设成人力资源强国夯实坚实基础。

-未来我们国内教育体制改革将迎来一个新的活跃期或者攻坚期。新形势下,我们国内教育体制改革仍然任重道远。现目前部分省市及领域教育发展还存在着很多体制障碍,如职业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暂时还没有完全理顺,学校内部管理制度还有一部分深层矛盾,教育行政部门职能定位,学校和教育机构运行体制都迫切需调整优化,教育体制改革将迎来一个新的活跃期或者攻坚期。第一,要根据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实质要求,以健全公共财政制度为依托,区分基本公共教育服务、非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和非公共教育服务,界定政府管理不一样类型教育服务的职责,在实行政事分开的基础上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协调功能,构建现代化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其次,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学校、社会的关系,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形成民主的决策机制、有效的执行机制和完善的监督机制。最后,要进一步深化办学和投入体制改革,促进学校和社会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依法发展民办教育,形成多样化办学格局,努力形成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促进全社会参加和支持教育的制度环境。

1952年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建立并实行了国家集中计划、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分别投资办学和管理、统一考试招收学生、国家包上学包分配工作这样一种体制。1952 年-1965 年

新中国高中毕业考试制度的探索时期

1952年6月教育部发出《有关全国高等教育学校一九五二年暑期招收新生的相关规定》,规定中央成立了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全国高校除经教育部批准的很小一部分学校外,全部参与统一招生。招生日期、考试科目、考试出题、政审标准、 健康检查、新生录取等事项由全国统一规定开展。

考试科目为统一科目,有政治 常识、语文、数学、中外史地、外语、地理、化学、生物。录取形式是由中央招生委员会按照考分统一录取,然后分配给各大学,即统一分配制。

什么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是指在新的历史时期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及个体自己发展需,以处理教育事关全局的深层问题为切入点,以推动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质量为主要目标,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协调教育内外部很多原因当中的关系,集聚教育内外部资源而开展的教育革新活动。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是对我们国内现阶段高等教育改革特点的概括,并不是改革内容的描述;是指改革方法的综合性、系统性,并不是改革内容的面面俱到。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性质是由高等教育形势任务的变化所决定的。我们国内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已由规模扩张、数量供给为主自进入以提升质量和发展水平为主的新阶段是由“以量谋大”战略到“以质图强”战略的转变。改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与上世纪80、90年代的改革大不一样,由处理“有学上”的问题转变为处理“上好学”的问题,其实就是常说的说,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高质量高等教育资源供给能力与水平成为现目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我们国内高等教育是“大而不强”,高等教育质量尤其是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相适应性越来越突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深层次矛盾渐渐显露。因为这个原因,如何处理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题。

  过去的改革主要是服务于数量增长和规模扩张。当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促进数量增长、规模扩张,可以通过单项改革去完成某一个任务。但是目前的蓬勃发展和进步阶段已经由以规模增长为中心转变到以质量提高为核心,提升质量涉及各个方面,涉及多方利益,不可能依靠某一个改革单方面逐步递次推动与完成。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投入体制改革、科研体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都是复杂而全面的,涉及多个方面,需系统持续地逐步递次推动。发展任务的转变带来了改革特点的变化、改革任务的转型。综合改革是指改革方法的变化、改革内容的深化,并非指改革要全面开花,面面俱到,各个方面都要深化改革。应该有重点地持续逐步递次推动,以核心改革带动其他方面的改革。

高等教育五大改革体系?

1、逐步递次推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研究制定高中毕业考试改革的整体目标和基本框架。逐步递次推动普通本科与高职教育分类考试。督促各地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孩子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与升学考试的方案。做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及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试点。加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向中西部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倾斜力度。开展好国家扶贫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清理和规范高中毕业考试加分政策,加强艺术、体育类等特殊类型招生和自主招生的监管,坚决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2、深化课程内容改革

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小学、中学、大学语文和历史课程的整体设计和基本建设,完成大中小学相衔接的德育课程体系建设,探索语文、历史等学科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方式,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整合法制教育内容,提高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加强课标制定、考试教材使用与考试评价的衔接。

3、探索创新人才培养途径

推动高中办学模式多样化试验,加强高中学校特色建设,开始中小学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试验。落实试点学院改革详细指导意见,逐步递次推动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全面开始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

4、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高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逐步递次推动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培养的体系、制度、政策和机制建设。制定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开展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式培养改革试点;选择示范性职业院校与重点行业企业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推动职业院校开展社区教育服务。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服务“三农”,培养新型农民、职业农民。

5、落实人才成长立交桥支撑措施

研究提出加强开放大学建设的详细指导意见,深化开放大学改革。统筹专业、课程和考试教材体系建设,逐步递次推动职业教育学制改革。完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建立各种形式中高职衔接的制度。制定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有关制度。

19世纪美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美国进行了一系列高等教育改革。它对美国达到农业现代化,成为科技强国及提高工业化进程都起了重要的作用,让高等教育与国民经济发展紧密相联并为之服务。它是美国成为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科技最先进国家的一个重要因素。

19世纪,美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形式、学校类型、课程设置、教育规模等方面出现了重要变化,其主要特点请看下方具体内容。

1.办学形式上,以私立为主体,私、公兼有。19世纪初,马萨诸塞、纽约等州曾试图把一部分私立的学院改建为州立大学,但这些企图都落空了。1823年达特茅斯诉讼案(Dartmouth Co11ege Case)强调了私立大学的合法性,鼓励了大批私立院校的建立。同时,一部分州政府纷纷设立州立大学。但私立院校占多数,据统计,1860年全国有高等院校180所,这当中州立的66所。经南北战争,这些州立大学约半数天折。这样的以私立为主的局面一直延续下来。

2.高等院校数量大增,但规模较小。18世纪末,全国仅设24所大学,1885年上升到300所。但不管是传统的私立院校,还是新设立的州立大学,规模都很小。如1841年,密歇根大学开学时唯有教授两人,学生六人。1885年,学生数在二百五十名以上者仅九所。20世纪以后,学校规模才日渐扩大。

3.农工学院兴起。1823年,缅因州的加德纳职业学校(GardinerLyceum)为美国第一所农业学校。1862年,林肯总统批准了《莫雷尔法》。该法规定,联邦政府按各州在国会的议员人员数量,拨给每一个议员三万英亩的标准向各州拨赠土地,各州应将赠地收入开办或资助农业和机械工艺学院。相当大一部分州都将赠地收入用来创办农工学院或在原有的大学内附设农工学院。农工学院的蓬勃发展和进步开创了高等教育为工农业生产服务的方向,改变了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质上的传统。

4.取法德国经验,建立学术型大学。19世纪,大批美国人赴德留学或考察。回国后,塔潘(HenryTappen)、埃利奥特(CharlesW.E1iot)等学者努力提倡按德国的传统办学。1876年,霍普金斯大学建立,它以学术性研究为主,在全国首创研究生院。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都以德国为榜样,向学术型方向发展。

5.女子进入高等院校。18世纪,女子是不可以进入高校的。19世纪23年代以后,美国产生了一批女子学院。到19世纪末,各大学向女子敞开了大门,高等教育不可以再是男子的特权。

19世纪,美国高教制度的建立夯实了20世纪高教发展的基础。但高等教育也还是是资产阶级的特权。

注册会计师备考资料及辅导课程

注册会计师免费资料+培训课程

©下载资源版权归作者所有;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使用,请支持正版!

注册会计师培训班名师辅导课程

考试培训视频课程
考试培训视频课程

以上就是本文高等教育的变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着什么样的趋势和挑战的全部内容,关注博宇考试网了解更多关于文高等教育的变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着什么样的趋势和挑战和注册会计师的相关信息。

本文链接:https://bbs.china-share.com/news/113796.html

发布于:博宇考试网(https://bbs.china-share.com)>>> 注册会计师栏目

投稿人:网友投稿

说明:因政策和内容的变化,上文内容可供参考,最终以官方公告内容为准!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博宇考试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对内容有建议或侵权投诉请联系邮箱:ffsad111@foxmail.com

注册会计师热门资讯推荐